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我的想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意,一个是诗的结构。
关于诗意。
先说主题。古人多有以此诗为征怨之作的,最典型的就是前面说李颀的《古意》时提到的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哀从军之多艰,冀克敌以何年?”的“愤激之辞”。而今人皆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报国豪情。应该说,诗的前三句确实能看出从军之苦,而全诗的思乡之意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我还是认同“报国豪情”说。理解诗的主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与李颀的那首诗相反,这首诗用的是“不”而不是“不能”,更不是“未能”。前一个“不”是假设的条件,后一个“不”是主人公的主观意愿,合起来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有了这一句,前三句所描写的种种孤寂、艰苦顿时全翻成了反衬。
再说说具体诗句。几个选本中对第二句的解释很不相同:《唐诗精品》认为,玉门关是祖国的西大门,孤城不失,玉门关自会安然无恙,战士身在边城,心系祖国西大门,表现了对国家的自觉的责任感。而《唐诗鉴赏辞典》认为,孤城在玉门关外,关内是家乡、亲人所在,战士身在关外,眼望玉关,表现的是思乡思亲之情。我觉得《鉴赏辞典》的解释比较合理,《精品》的解释有些牵强了。
关于诗的结构。
这首诗也有人认为是三一结构:前三句写征戍之苦;最后一句写战士不畏艰苦,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我觉得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这首诗在意象上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句句连承带转;但情绪上与第一首不同,不是层层递进,而是与意象一样句句承转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而且这些景物并不是固定与边塞相联系的景物;不仅没有人,景物也是完全跟人没有关系的自然景物。而这些景物的情绪色彩是相当阴郁压抑的。
第二句的景物就是人造的景物了,而且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而且在景物描写中插入了人的活动,在意象上与前一句就是连承带转。而从情绪上来说,这一句表现的是思乡之情,仍然是属于愁绪这个范畴的,这是承;但这句的景象却要比前一句开阔明朗,“遥望”这个动作在忧思之中又似乎有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一种慰藉,这是转。
第三句在意象上与第二句一样是半景半人,但景物又进一步从驻地推进到真正的战场,战士的行动也从平时的活动转为真正的战斗行动,从静的动作转为动的动作。而这一句所表现的情绪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尽管句中高度概括了战斗的艰苦磨难,但却不给人以哀怨悲诉的感觉,而是透露出一种昂扬坚定的情绪。
第四句切入战士内心,直接叙述他们的信念,完全脱离了景物描写;而情绪更完全摆脱了愁绪的范畴,达到激昂豪迈的顶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我的想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意,一个是诗的结构。
关于诗意。
先说主题。古人多有以此诗为征怨之作的,最典型的就是前面说李颀的《古意》时提到的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哀从军之多艰,冀克敌以何年?”的“愤激之辞”。而今人皆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报国豪情。应该说,诗的前三句确实能看出从军之苦,而全诗的思乡之意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我还是认同“报国豪情”说。理解诗的主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与李颀的那首诗相反,这首诗用的是“不”而不是“不能”,更不是“未能”。前一个“不”是假设的条件,后一个“不”是主人公的主观意愿,合起来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有了这一句,前三句所描写的种种孤寂、艰苦顿时全翻成了反衬。
再说说具体诗句。几个选本中对第二句的解释很不相同:《唐诗精品》认为,玉门关是祖国的西大门,孤城不失,玉门关自会安然无恙,战士身在边城,心系祖国西大门,表现了对国家的自觉的责任感。而《唐诗鉴赏辞典》认为,孤城在玉门关外,关内是家乡、亲人所在,战士身在关外,眼望玉关,表现的是思乡思亲之情。我觉得《鉴赏辞典》的解释比较合理,《精品》的解释有些牵强了。
关于诗的结构。
这首诗也有人认为是三一结构:前三句写征戍之苦;最后一句写战士不畏艰苦,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我觉得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这首诗在意象上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句句连承带转;但情绪上与第一首不同,不是层层递进,而是与意象一样句句承转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而且这些景物并不是固定与边塞相联系的景物;不仅没有人,景物也是完全跟人没有关系的自然景物。而这些景物的情绪色彩是相当阴郁压抑的。
第二句的景物就是人造的景物了,而且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而且在景物描写中插入了人的活动,在意象上与前一句就是连承带转。而从情绪上来说,这一句表现的是思乡之情,仍然是属于愁绪这个范畴的,这是承;但这句的景象却要比前一句开阔明朗,“遥望”这个动作在忧思之中又似乎有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一种慰藉,这是转。
第三句在意象上与第二句一样是半景半人,但景物又进一步从驻地推进到真正的战场,战士的行动也从平时的活动转为真正的战斗行动,从静的动作转为动的动作。而这一句所表现的情绪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尽管句中高度概括了战斗的艰苦磨难,但却不给人以哀怨悲诉的感觉,而是透露出一种昂扬坚定的情绪。
第四句切入战士内心,直接叙述他们的信念,完全脱离了景物描写;而情绪更完全摆脱了愁绪的范畴,达到激昂豪迈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