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吧 关注:11,250贴子:3,879,881

中国的旧文化有什么可取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的旧文化有什么可取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也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伦理。如果说中国文化曾经辉煌过,先进过,这里尤其是可以指孔孟之道的话,那应该是一个事实。但历史是发展的,文化也需要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没有了发展条件,那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作为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可称道的孔孟之道,就处于这样的命运。
先不论正确与否,有一个事实就是:任何世界观,道德伦理的创造都需要符合当时的国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孔孟之道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它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愿意奉行,也为当时思想状态下的民众广为尊从。但时过境迁,自科技发展的年代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制度的被推翻,更最终决定了孔孟之道的风光不在。
除了孔孟之道,中国旧文化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抛开一些不成气候的宗教影响,更只剩下一些因为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糟粕文化。比如钻营之道,阴谋诡计之道,巧取豪夺之道,等等。别小看这些糟粕文化,它们在民众中还是留下颇为巨大的影响的。
相比之下,在同时期中,许多西方国家把宗教文化发展得比较好了,达到了与社会有一个相当交融的程度。通过宗教文化,不仅把良好的道德伦理贯彻给了社会,更同时影响到整个文化的良好发展。尽管如今宗教文化也有被削弱的趋势,但其生命力还是比较强的,远非孔孟之道可比。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能够发展出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中国也曾经发展出相当不错的社会文化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新道德风尚就有曾经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由于盲目的模仿先进国家,抛弃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文化发展问题才又严峻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能从旧文化中找到所需吗?我们能从西方模仿出一个无基础无根本的文化吗?答案自己想吧。



1楼2011-09-25 23:57回复
    


    2楼2011-09-26 06:59
    回复
      2025-11-26 17:52: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革把旧文化该抛弃的抛弃了,该发扬的也抛弃了,割断了五千年的文化,使人们无所适应,加上今日社会只重经济和发展,和由开放各种意识涌进人们的大脑,导致今天的思想混乱,道德败坏。


      3楼2011-09-26 10:37
      收起回复


        4楼2011-09-26 10:39
        回复
          使我想到一句话:自从得了精神病,我的精神好多了!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1-09-26 11:36
          回复
            回复3楼:
            谢谢回复!你的观点还是比较典型的。
            其实文化是没有割断一说的,也许是新文化时日还短,结果:一是难转过弯来;二是根本有抵触,所以人们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可以好好总结之。


            7楼2011-09-26 11:39
            回复
              你这话说的是呀,没有了协议的民族,啥事干不出来呀,追根肯定就追到文革啦


              8楼2011-09-26 11:41
              回复
                精辟呀!有些精神病人不仔细看,还真会看走眼。


                9楼2011-09-26 11:53
                回复
                  2025-11-26 17:4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慎战”并不是害怕战争,也不是回避战争,相反,中国的传统兵家思想同时也重视战争。自古以来,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明确提出要把战争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看待的,孙子是世界第一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时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在人们心中,儒家似乎不言战,其实不然,孟子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指的是战争必须具备智慧、仁义(正义)和勇敢。孔夫子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问为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既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可见孔子并不诲言“兵”与“战”。
                  八,“中和” 的处世观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和谐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中”,来源于周朝,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把中间一大块地划分为自己直属,位于中央,四边全是列国诸侯,这样好统治,古人以中为最贵,最显。所以那时起国名就叫中国,国号称周,以后历朝历代,虽然朝代更替,但国名一直沿用了下来,算起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哲学上的中,信仰上的中,却不是这个概念。自从子思的《中庸>>问世,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人的主导思想以后,这个“中”就变成了人的性格,变成了中国人的性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不能再理解为中央的中,中间的中,将二者混为一谈则讲不清,还会出现错误,这是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的根源,是他们的理解出了问题,将它偷梁换柱,变成了中间的中,变成了不左不右的中,变成了对喜怒哀乐表现程度的尺度,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判断错误,是缺乏哲学思维的表现。第二点是,“中”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指人的天性,即人性的自然属性,这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有了这两点基本认识,下面对于“和”的理解就不会出偏差了。
                  关于“和” 的哲学思想,在子思那里,它是与“中”完全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完全是一个含义,一个道理两种说法而已。不妨再次将它们一一列出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很显然,“中”与“和”是一个概念,加强语气而已,这一点,从他的“率性之谓道”的说法也可以看出,所以“和”也是天性。
                  九,“三教”和睦并存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是“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社会包容性强的有力佐证。
                  在中国,佛、儒、道三教长期和睦共存,与中东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宗教纷争形成最鲜明的对比,他们在一教之内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两种人性、两种文化的优劣自不待言。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号称天地之中的嵩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那里,既有达摩面壁的寺庙、少林武僧的塔林,又有儒家受授的书院,还有道家修炼的道观,更有科学研究的舞台----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周公及元代观星台。这种现象在泰山、在大足石刻同样存在,说明它不是偶然为之,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何其美妙?这不就是“和而不同”吗?
                  好了,以上九条是不是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全貌呢?当然不是!但它集中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可以肯定。。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磨炼与传承,炉火纯青,刀光剑影,宝气贯虹,已铸成了中华之魂,铸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信仰,成了我们的遗传基因!它要追求的是人自身气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国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写到这里,也似乎捂出道来,十种文化从排列到组合,从感性到理性,抽丝剥茧,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龙的精神是祥和、阴阳调节是气和、五行相生是物和、人法自然是天和、孔孟之道讲人和、法家之理在国和、兵家之道为求和、墨家之爱泛众和、纵横权术为统和、名家之辩在名和,农家之为在民和、杂家之功在柔和。好一个“和” 字,容纳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沉淀!
                  也只有写到这里,本文开宗提及的问题才得以解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是“天人合一”、是“相生相克”、是“以民为本”、是“生生不息”、是家庭伦理和宗亲文化丶是“法、儒、道”的柔和、是“慎战”、是包容、是三教并存、是“中和”!这九条原因归结为一个字:“和”------天和、地和、人和!“和”代表了天性,代表了自然,代表了天地之化育,也代表了天长地久。这就是中华之魂!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既是中央之国,更是“中和”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和,是共和,这难道仅仅是文字上的巧合吗!到此,中华文明的天性形象已展露无遗,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时候也会偏离天性,但都会被这种这种文化力量给拉回来,得到自行修正。毛主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
                  


                  13楼2011-09-26 12:13
                  回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发展是应该的,但是不能脱离基础,也不可能脱离基础。全盘西化不可取,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就没有魂了。


                    15楼2011-09-26 12:17
                    回复
                        不知楼主的“旧文化”是否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主楼内容猜测是,借此谈点个人看法。
                        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相应的社会基础,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对应,而中国几千年来发展到极致的农业文化,肯定不会全面符合当代的社会需求,但是不是应该全盘否定呢?我看不是,除了民族感情外,更重要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辅,而我们的责任是取其精华,弃其糟泊。
                        先举一个例子“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这个“三纲”里,糟粕成分大一些,但是它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视,例如现在员工彻底服从老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则是其变种。
                        而“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规范人们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些,和谐社会恐怕不远了。
                        说到和谐,其实老祖宗早就有说法,“中庸之道”,其精髓就是平衡,和谐,不走极端。
                        在儒家文化圈里,大陆可以说是抛弃儒家文化最厉害的地方,可以与周边保留较好的地方进行对比。
                        与时俱进,文化更要与时俱进,但是要发展地进行,“弃其糟泊,取其精华”,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


                      IP属地:上海16楼2011-09-26 13:05
                      收起回复
                        这一点稍有不同的看法,文化的核心其实科学的讲,就是每个个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的好奇心主要的有两个,一个就是文化,一个就是自然科学,如此,才会使文化与科学始终是进步的。也因此任何的文化与科学都会具有时效性,即,时代特征,俗语讲就是“过时性”。另一方面是传承性。就需要“去糟粕,留精华”。对外同样如此,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取,那就叫“大傻瓜”,尤其全取,叫“否定自我”。您就只好当孙子吧。


                        17楼2011-09-26 13:07
                        回复
                          对传统文化麻木彷徨,归根到底是信仰失衡。


                          19楼2011-09-26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