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幽王东迁,天下实进入战国时代。君非君,臣非臣。臣弑君,子蒸父。孔子讥之“礼崩乐坏”。那个时候就像现在的老板聘技术人才,和人才炒老板一样,各有所取。志同则道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虽不乏节烈之士,终不能以正视听。由于各国长官都是分封的诸侯,世袭爵位,称职者少之又少,以致国事多委大臣,陈陈相因。后因诸侯兼并,征伐不已,谋士策士应运而生,如苏秦张仪,都是无冕之王,时人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国君与谋士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互相利用的商业经营。甚至至于国君要视谋士为父兄的地步,礼贤下士,一时为盛。谁还愿意担当轻士害贤的恶名呢!
秦失其鹿,天下分崩,似又有恢复诸侯割据的迹象,所以这时的策士依旧是讨好的对象。你采用我的建议,雇佣关系就成立。一言不合,分道扬镳,怒目相向,屡见不鲜。为官者都要靠这些闻人策士扬名立万,有时还真的要低眉顺气。这都是事实,至少是史载,不相信你可以翻翻史记。
其实我是把古人看相的角度以娱乐的形势复制出来,并没有搬弄唇舌的意图。韩信另一位重要谋士李左车也劝过韩信类似的话,韩信不听,李左车并没有走,但蒯却因此离开韩信。后来韩信谋反被杀,吕后抓来蒯问是否曾劝韩谋反,蒯直言不讳“彼时各为其主,他不听我的话被杀,更证明我没有错”。吕后居然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