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在奉新的奇闻逸事
樊明芳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唐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他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弥留之际,把三十七岁的光王李忱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一位以皇太叔身分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十一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五十岁。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声誉最好的一位,历史上把他称为“小太宗”。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封奉新县百丈禅寺为“大智寿圣禅寺”,亲自书写了匾额,还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赵归真等处死,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因为唐宣宗即位前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长安千里迢迢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
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会昌元年(841),李忱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篡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忱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忱为求自保,从小就装痴卖傻,以此来消除他侄儿武宗对他的顾忌。为了躲避唐武宗迫害,李忱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问他怎样才能逃避宫廷之祸。那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只在他的掌心写下了“百丈”二字。老和尚的本意是说,只要往京城长安百丈之外的地方躲一躲,便可消灾避祸。可是李忱会错了意,千方百计去打听“百丈”这个地名。终于,他打听到江西奉新有一座百丈山,山上有一个百丈寺,百寺里有一位百丈禅师。李忱于是不远万里来到了奉新。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忱才十四岁,便“托名忱僧,云游天下”。李忱是从高安进入奉新的,他到达奉新的第一站是华林山,饱览华林美景之余,他又游览了四川隐士李八百隐居修炼过的八百石洞,然后以普通云游僧人的身份,拜谒了他的先祖赐名的著名的道观浮云宫,并在这里题下了著名的《浮云宫》诗一首云:
道人西蜀来,自谓八百岁。
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真风度万劫,神仙邈相继。
灵岫摩天空,鸟道入云际。
石罅紫苔封,泉泓墨龙憩。
碧桃花未开,白鹿迹已逝。
春风撼山馆,急雪舞林际。
涤除衣上尘,刮尽眼中翳。
何当赠刀圭,岂复便俗吏。
吾不学李宽,盗名取嘲戏。
此诗收入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四版《奉新县志》。诗中前六句写李八百从蜀地来此修道,中间六句写华林山景色,后六句抒发作者不愿沽名钓誉的怀抱。
离开了华林山,沿着华林古道前行,他来到了会埠的芰山,当时,他又渴又饿,十分狼狈。正在此时,他遇见了奉新隐士邹恒。邹恒见他仪表堂堂,神采英迈,知道不是一般的人,就让他住在家里,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交谈之后,二人十分投缘,互助倾慕,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忱赞叹邹恒说:“真是个清隐居士啊!”还把自己一路走来所受的艰难困苦向邹恒说了一遍,邹恒知道了他是京城来的人,被他不畏千难万险、一心向佛的精神所感动,就在芰山宅后建了一间小楼让李忱居住,还在周围载上了很多的海棠花,把他住的地方叫做“海棠洞”,环境十分的优雅。李忱十分地喜欢,就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一天,他在花亭壁上题诗一首说:
清隐先生旧隐居,我看乔木意躇躇。
儒风遗韵留千古,后有儿孙好读书。
诗载《华林胡氏族谱》卷三胡仲尧所撰《清隐居士传》。此诗盛赞邹恒的儒风遗韵,祝愿邹恒的儿孙人才辈出。邹恒是一位很有眼光的隐士,他的热情付出,虽然不是为了图报,但在李忱做皇帝后,也真的得到了李忱厚报,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