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吧 关注:677贴子:9,412
  • 6回复贴,共1

【名门望族】唐宣宗李忱为崔郸御书赐额曰“德星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签: 德里《唐语林》《新唐书》崔公神道碑唐宣宗文化 分类: 崔氏踪迹
“德星堂”的来历:
唐宣宗李忱为崔郸御书赐额曰“德星堂”
“崔氏清河世望”(《史通通释》),北魏时定世族大姓,以“崔氏为清河第一”。清河曾是郡、国治,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的清河、南宫、枣强及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平原一带。清河崔氏在东汉到南北朝期间,名人辈出,高官叠现。据《崔氏族谱》所载录的自一世至二十世(东汉到唐五代)的120人中,达官显宦及有功名者多达115人;在《崔氏族谱》所载录的世系中几乎无人没有功名,无人不任官职,其中任尚书令史、尚书右丞、尚书、将军、太守等高官者不胜枚数。
崔鸿居于崔氏族的“六世”,东汉尚书令史崔琰的嫡派子孙。崔琰,曾师从大经学家郑玄,好击剑,尚武事,在当时很有声望,被曹操辟为别驾从事,是魏文帝曹丕的师傅。曹操为丞相,以崔琰为东西曹掾征事。魏国初建,拜为尚书令史,后又迁中尉;崔鸿的高祖崔辑仕晋为中尉;高叔祖崔州平是三国时的隐士,有极高的文才和名望,与南阳诸葛亮、颍川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相友善。其排名,诸葛丞相为第一,崔州平居第二。在《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道:“(一高士)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刘备问他,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崔鸿的曾祖崔旷(《崔氏族谱》中作崔修之)曾仕宋为乐陵太守;祖父崔灵延(《崔氏族谱》中作崔幼孙)仕宋为长广太守;伯父崔光为北魏时的台阁大臣,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元老。同时,是孝明帝的师傅,主持“迎立”孝明帝即位大典。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元宏)非常器重崔光,曾夸赞崔光说:“孝伯(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光’是孝文帝所赐)才浩浩乎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足见孝文帝对崔光的敬重。崔光因“奉迎明帝之功,封博平县公,领国子祭酒。诏乘步挽于云龙门出入。寻迁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史·崔光传》)可见当时崔光名望崇极一时,权势炙手可热。崔光逝世,“明帝闻而悲泣”,“亲临抚尸恸哭,御辇还宫流涕于路”。至使后来也“言则追伤,每至光坐讲之处,未尝不改容凄悼。”孝明帝对崔光的敬重与感怀之情可谓达到了极至。崔鸿的父亲崔敬友,是“恭宽接下,修身励节”之人,拜为“本州治中”。他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自景明以降,岁颇不登,饥寒请丐者,皆取足而去”,“又置逆旅于肃然山南大路之北,设食以供行者”,他的德行为同僚所钦佩,尤其为下层人士所敬仰。后除梁郡太守,因丁内忧(母丧)而没有到任。在崔鸿的近宗叔伯辈中,如崔宗伯、延伯、亮、俊、仲文、仲方、光韶、宏、偃等,概为朝中重臣。其中崔宏(崔鸿的近宗,长一辈)仕魏为吏部尚书,曾主持制定北魏的各种典章制度,国号“魏”即是其所拟定,人称“天官大人”,卒谥“白马公”。崔鸿的从兄弟(叔伯兄弟)崔励、崔劼(崔光之子)及同宗的崔瞻、崔浩亦均为朝中大员。崔鸿的子侄、孙曾等辈中做高官者不能尽数。迄于唐元和年间,崔邠、崔郾、崔鄯、崔郸及他们的子侄辈多为朝中要员,台阁重臣。唐宣宗曾亲笔御题崔氏门额,曰“德星堂”。由上述可见,崔氏一门自东汉至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隆盛不衰,其族望之重,门第之高,非他姓所能比拟,崔氏之族望可谓誉满九州。
“三世同爨”与“德星堂”:
《新唐书》卷一六三《赞曰》:“穆,崔,柳代为孝友闻家,君子只泽远哉!”其中的“崔”便指清河(今河北邢台)小房崔倕一支。清河小房:寅字敬礼,后魏太子舍人、乐安郡守。生长谦,给事中、青州剌史,生子令、公华。 崔郸先祖系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氏的后代。崔郸在汉朝、刘宋、北魏和唐朝的先祖都可考,包括崔琰。崔郸的祖父崔佶曾任太子属官,父亲崔倕任御史中丞。



1楼2011-09-19 20:40回复

    《唐语林》卷一《德行》称其缌麻亲三世同爨。贞元以来,言家法者以倕为首。倕生六子(一说七子),一为宰相,五为要官。兄弟亦同居光德里一宅。宰相崔郸有哥哥崔邠、崔鄷、崔郾、崔郇、崔邯、崔鄯,弟弟崔鄜。在众兄弟中,崔邠最为知名,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大量记载;其中六兄弟在唐朝政府中身居高位。
    唐宣宗叹曰:“崔郸家门孝友,可为士族之法矣。”郸尝构小斋于别寝,御书赐额曰“德星堂”。这种“三世同爨”(cuàn )的家庭,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父母、兄弟同居一宅,足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是多么融洽。刘禹锡《崔公神道碑》称崔倕“于子道以孝闻,处伯仲间以友闻”。
      崔邠(754—815)(邠,音彬),字处仁,清河武城人。祖结,父倕,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贞元中授渭南尉。迁拾遗、补阙。常疏论裴延龄,为时所知。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即拟草诏),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凡七年。又权知吏部选事。明年,为礼部侍郎(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外国之往来事)。转吏部侍郎,赐以金紫。
      邠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裴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兄弟同时奉朝请者四人,颇以孝敬怡睦闻。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阅《四部乐》于署,观者纵焉。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逢者回骑避之,衢路以为荣。居母忧,岁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时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简。
    崔郾(768—836),字广略。举进士,平判入等,授集贤殿校书郎。三命升朝,为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资质秀伟,神情重雅,人望而爱之,终不可舍,不知者以为事高简,拘静默耳。居内忧,释服为吏部员外。奸吏不敢欺,孤寒无援者未尝留滞,铨叙之美,为时所称。再迁左司郎中。 元和十三年,郑余庆为礼仪详定使,选时有礼学者共事,以郾为详定判官、吏部郎中。十五年,迁谏议大夫。
      穆宗即位,荒于禽酒,坐朝常晚。郾与同列郑覃等延英切谏。穆宗甚嘉之,畋游稍简。长庆中,转给事中。昭愍即位,选侍讲学士,转中书舍人。入思政殿谢恩,奏曰:“陛下用臣为侍讲,半岁有余,未尝问臣经义。今蒙转改,实惭尸素,有愧厚恩。”帝曰:“朕机务稍闲,即当请益。”高钺曰:“陛下意虽乐善,既未延接儒生,天下之人,宁知重道?”帝深引咎,赐之锦彩。郾退,与同列高重抄撮《六经》嘉言要道,区分事类,凡十卷,名曰《诸经纂要》,冀人主易于省览。上嘉之,赐锦彩二百匹、银器等。其年转礼部侍郎,东都试举人。凡两岁掌贡士,平心阅试,赏拔艺能,所擢者无非名士,至大中、咸通之代,为辅相名卿者十数人。出为陕州观察使。旧弊有上供不足,夺吏俸以益之,岁八十万,郾以廉使常用之直代之。居二年,政绩闻于朝。迁鄂岳安黄等州观察使。又五年,移浙西道都团练观察使,至,用宽政安疲人。及居鄂渚,则峻法严刑,未常贳一死罪。江湖之间,萑蒲是丛,因造蒙冲小舰,上下千里,期月而尽获群盗。凡三按廉车,率由清简少事,财用有余,遂宁泰。开成元年卒,年六十九,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崔鄯,崔邠弟,清河武城人。少有文学,举进士。元和中,历监察御史。太和元年十月,自太子詹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三品。邠、郾、郸三人,知贡举,掌铨衡。冠族闻望,为时名德。
      鄯太和九年冬,为左金吾大将军,无病暴亡。不旬日有训、注之乱,其乱始自金吾。君子乃知鄯之亡,崔氏积善之征也。赠礼部尚书。子瑄。
    崔郸 829年,唐文宗在位,时任考功郎中的崔郸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随后又任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中等官员。832年,他不再担任翰林学士。《新唐书》则说他中进士后任渭南尉,几经提升后任刑部郎中。随后,他又在前宰相西川(首府在今成都)节度使杜元颖手下担任副节度使,然后又被召回长安任工部侍郎、集贤殿翰林学士。《旧唐书》称他在834年获这些任命,还担任礼部尚书。 在唐文宗、唐武宗兄弟年间担任宰相。 839年秋,在太常卿任上的崔郸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随后他又任中书侍郎,授银青光禄大夫荣衔。840年,文宗驾崩,弟唐武宗继位,宰相杨嗣复、李珏被罢撤,李德裕被任命为首席宰相,而崔郸的宰相地位不变。据说李德裕和崔氏兄弟有长期的交情。841年,武宗认定杨嗣复、李珏不希望自己继位,想处决他们。李德裕在杜悰建议下,和崔郸及其他宰相陈夷行、崔珙一同介入,武宗饶过杨、李,改为流放到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楼2011-09-19 20:40
    回复
      2025-08-24 11:37: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过大徐王朝那个唐朝士族的贴对崔卢这些大姓的事情有了兴趣,就找了些相关的博文贴了上来。


      3楼2011-09-19 20:51
      回复
        宣宗朝二十多位宰相清河崔氏占了两个——崔龟从、崔慎由,另外两个姓崔的宰相崔铉、崔元式则是出自与清河崔氏一脉相承的博陵崔氏。


        4楼2011-09-20 00:31
        回复
          博陵崔氏貌似北朝以后就没有清河崔氏兴旺


          IP属地:福建5楼2011-09-20 16:07
          回复
            齐丁公伋子食采于崔,因以为氏。出清河、博陵二望。——《广韵 》
            北朝时期清河崔氏声势确实盖过博陵崔氏一头,但到了唐代似乎难分伯仲,博陵崔氏在唐初甚至一度被列为门第第一……


            6楼2011-09-23 00:42
            回复
              读《三国演义》就知道有个博陵崔州平


              7楼2011-09-24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