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江仙,别名《瑞鹤仙令》、《雁后归》、《鸳鸯梦》等。调名本意为咏水仙(注:水仙意为水中仙子,非水仙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中途不换韵。本词牌别格颇多,以上为正格。另有两个较为常见的别格,一是变上下片首句七言句为六言句“◎●◎○○●”,一是变上下片第四句的五言句为四言句“◎○◎●”。上下片的两对五言句可作对仗处理(如例一),也可不对仗(如例二)。别格一的上下片两对六言句习惯上亦作对仗处理(如例三)。这个牌子的布局比较简单明朗,开篇是点题的一笔,第二句紧承前句句意。第三句是个小转折或总结,四五句则是对第三句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对上片的一个小结。需要注意的是过片处要有明显的转折,主题亦是在此处提升。整齐的句式和平韵的使用决定了这个牌子不适合发挥较为激烈的情绪
例一,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开篇的“城破”二字不仅点明主题,且为作品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二句承接首句句意,详细阐述城破的后果——夫妻分离。钗取义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一句“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镜取义于破镜重圆的典故。这二者都含有夫妻离散的含义。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主题是在城破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的夫妻离散之苦。第三句转写别后的情况。二人从此断了音信,只能在梦中相见。过片是一个明显的转折,不写人而写星月,用星月的团圆反衬人的离别。且主线也从对城破当初的回忆转为写现状。一个“还”字,表明词人的凄凉是年年如此。塞雁已经回来了十四次,那么就是过了十四年。杜鹃因叫声好像“不如归去”,被看作是离别与思乡的象征。大雁因年年南北往返,因此也与“远行”、“离别”等意向紧密相联。这十四年里,词人年年都被杜鹃、塞雁勾起离别之情,何等凄苦。雁年年都会回来,而人却不归。这就不进是勾起离别之情,更是对夫妻分散的一种强烈的反衬对比。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得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词的上片结尾是对仗句,而下片结尾不对仗。个人比较推荐这种写法。上片的对仗格式可以彰显主题且温婉含蓄。而结尾的对仗却容易让作品显得僵硬少余味,所以建议大家在词尾尽量不要使用对仗句,这样会缺少临江仙特有的飘逸韵味。
例二,临江仙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的上下片末尾皆不对仗。不对仗格的特点是作品内容丰富,情绪饱满,在表达上较为开阔。首句“忆昔”二字,已然点明了主题,这与本词的标题“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是一致的。二句承接上句句意,首句说回忆曾经在午桥饮酒的场面,下句则详细介绍当年的场面。三句稍作转折,不再描写酒席,视角转到环境背景上。但这环境背景也是回忆当初的场景,主线上并无大的变化。末尾两句进一步写环境背景,但这背景中有视觉有听觉,且隐含了“人”的元素。这几句环境描写不是毫无意义的,长沟流月既有疏朗的味道,又有时光流逝的淡淡感慨。而杏花疏影中的笛声,就更为这一场酒宴增添了悠远的余味。过片是个明显的转折,词的主线从上片的“回忆”转为现实。二十余年是很长的岁月,“堪惊”一词,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作者经历了什么,但可以想见那是段十分不寻常的,惨痛的经历。这经历足以让曾经的“豪英”消磨了少年意气,变得淡然。第三句是个小转折,他没有继续说经历了什么却转说登楼。但这登楼并非与主题无关,恰是作者变得“淡然”的证明。只有经历过很多磨难而变得淡然的人,才能学会不倾诉。结尾荡开去,不再说自己的现状。古今多少事都不过是渔歌笑谈,那么自己的经历也就更不必说。末尾的渔歌,在总结全篇的同时,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看破。
◎●◎○○●●,◎○◎●○△。◎○◎●●○△。◎○○●●,◎●●○△。
临江仙,别名《瑞鹤仙令》、《雁后归》、《鸳鸯梦》等。调名本意为咏水仙(注:水仙意为水中仙子,非水仙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中途不换韵。本词牌别格颇多,以上为正格。另有两个较为常见的别格,一是变上下片首句七言句为六言句“◎●◎○○●”,一是变上下片第四句的五言句为四言句“◎○◎●”。上下片的两对五言句可作对仗处理(如例一),也可不对仗(如例二)。别格一的上下片两对六言句习惯上亦作对仗处理(如例三)。这个牌子的布局比较简单明朗,开篇是点题的一笔,第二句紧承前句句意。第三句是个小转折或总结,四五句则是对第三句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对上片的一个小结。需要注意的是过片处要有明显的转折,主题亦是在此处提升。整齐的句式和平韵的使用决定了这个牌子不适合发挥较为激烈的情绪
例一,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开篇的“城破”二字不仅点明主题,且为作品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二句承接首句句意,详细阐述城破的后果——夫妻分离。钗取义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一句“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镜取义于破镜重圆的典故。这二者都含有夫妻离散的含义。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主题是在城破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的夫妻离散之苦。第三句转写别后的情况。二人从此断了音信,只能在梦中相见。过片是一个明显的转折,不写人而写星月,用星月的团圆反衬人的离别。且主线也从对城破当初的回忆转为写现状。一个“还”字,表明词人的凄凉是年年如此。塞雁已经回来了十四次,那么就是过了十四年。杜鹃因叫声好像“不如归去”,被看作是离别与思乡的象征。大雁因年年南北往返,因此也与“远行”、“离别”等意向紧密相联。这十四年里,词人年年都被杜鹃、塞雁勾起离别之情,何等凄苦。雁年年都会回来,而人却不归。这就不进是勾起离别之情,更是对夫妻分散的一种强烈的反衬对比。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得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词的上片结尾是对仗句,而下片结尾不对仗。个人比较推荐这种写法。上片的对仗格式可以彰显主题且温婉含蓄。而结尾的对仗却容易让作品显得僵硬少余味,所以建议大家在词尾尽量不要使用对仗句,这样会缺少临江仙特有的飘逸韵味。
例二,临江仙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的上下片末尾皆不对仗。不对仗格的特点是作品内容丰富,情绪饱满,在表达上较为开阔。首句“忆昔”二字,已然点明了主题,这与本词的标题“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是一致的。二句承接上句句意,首句说回忆曾经在午桥饮酒的场面,下句则详细介绍当年的场面。三句稍作转折,不再描写酒席,视角转到环境背景上。但这环境背景也是回忆当初的场景,主线上并无大的变化。末尾两句进一步写环境背景,但这背景中有视觉有听觉,且隐含了“人”的元素。这几句环境描写不是毫无意义的,长沟流月既有疏朗的味道,又有时光流逝的淡淡感慨。而杏花疏影中的笛声,就更为这一场酒宴增添了悠远的余味。过片是个明显的转折,词的主线从上片的“回忆”转为现实。二十余年是很长的岁月,“堪惊”一词,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作者经历了什么,但可以想见那是段十分不寻常的,惨痛的经历。这经历足以让曾经的“豪英”消磨了少年意气,变得淡然。第三句是个小转折,他没有继续说经历了什么却转说登楼。但这登楼并非与主题无关,恰是作者变得“淡然”的证明。只有经历过很多磨难而变得淡然的人,才能学会不倾诉。结尾荡开去,不再说自己的现状。古今多少事都不过是渔歌笑谈,那么自己的经历也就更不必说。末尾的渔歌,在总结全篇的同时,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看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