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吧 关注:6,933贴子:10,772
  • 6回复贴,共1

个人观点——鲁迅评《二十四孝图》偏激,有兴趣的进来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在下不是来对骂的。相信认同鲁迅的道友也不是整天骂来骂去的无聊文人,怀着心平气和,无偏无党的心态,请看完此贴。
在下不是道学先生,也不是迂腐儒生,只是一名王阳明心学弟子(心学与朱熹的腐儒不相干)我很钦佩鲁迅先生,喜欢他的文人狂客以及闲云野鹤的自然祥和。但话说回来,尊敬一个人,但并不能不客观得对他提出一点质疑。如果只是一味认同、相信,那就是顶礼膜拜,相信鲁先生也不希望后人这样。好了,废话不多唠,对于鲁先生《朝花夕拾》中关于评论【二十四孝图】的观点,我看了确实有点怒火中烧。
鲁先生在文中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他评《二十四孝图》中的子路养亲远负米,陆绩粘母怀柑橘故事,先生观点就开始偏向厌恶、反感一方,“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这我就不敢苟同了,鲁先生的饭局也不少吧,就这他说“并不难”的事情,谁见过鲁先生饭局后怀两只“柑橘”的?这点小事都不能做到,那何谈下面论的“哭竹生笋”“戏彩娱亲”了?不是自吹自擂,我小时候跟奶奶(时任百货公司副总经理)出入大小饭局,也经常将饭桌上的中华香烟闹着要带回去给家父。当时也没觉得怎地,很自然的孝顺行为,这种孩子天真无邪自然流露出的美好德行,难道也值得去批判?这是第一处生气的地方。
再者,鲁先生又说““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呵呵,鲁先生恐怕真把这当真了。其实就像传说、神话一样,它只不过通过一个故事表达我们对孝顺者美好的祝愿。要拿这说事,就像那狗血喷“嫦娥奔月”“愚公移山”一样,有点混淆视听,哗众取宠。
鲁先生还说“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啊!他们一手都拿着“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咯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 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 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我的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我看到这两个故事,内心涌过的只是感动、钦佩,但鲁先生却看到了“肉麻当有趣”,真不知是心境不同呢还是个别原因。郭巨埋儿,难道他埋儿的时候心不在痛吗?一个父母,要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会忍心去埋自己的亲儿子?现在不会,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盛行的时候更不会。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无法体会。但就算是现在富足的年轻人,又有谁会去关心父母的?老莱戏彩娱亲,我不知到底是后人改编,还是真有其事。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为了使得父母开心,甘于放下老年人的面子、体度,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去孝顺父母,怎么不应该敬佩?
最后,鲁先生这样写道“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我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命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最后,我也这样说道,《二十四孝图》,凝结了圣人规劝我们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凝结了我们对于孝顺者由衷的感想与敬佩。不要说我迂腐、道学,或是说我***。要说**,心学门人“李贽”的思想比马克思提早了四百多年。只是一点鄙陋看法,不是来对骂的。
当您心平气和地看完这篇贴子,首先感谢您能尊重在下。同时,您可以心平气和地敲击键盘,轻轻地吐露您的见解,不要伤害了圣人们规劝我们“孝顺”的心。



1楼2011-09-11 22:19回复
    赞一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10-29 12:40
    回复
      2025-10-26 16:15: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的观点在我看来简直是庸俗、不深入的。鲁迅先生接住《二十四孝图》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孝道的虚伪和残忍,而当时孝道又成了一个压制孩子的工具,鲁迅先生的抨击无疑是对孝道的歪解抨击的。你要站在当时社会去读这本书,否则,你也就只有现在这无聊的见解和牢骚了。@青涩筱诗 求吧主删水贴


      IP属地:浙江4楼2014-11-15 10:28
      回复
        楼主你是只看懂了表面意思,鲁迅先生抨击的完全不是二十四孝,只是所谓的孝压抑了人性。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5-25 08:48
        回复
          楼主的观点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但是我认为楼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盲从不是一个好喜欢,读书是为什么?为了思考。当我们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才能进一步提高对不对?所以,这怎么能算水贴呢?
          @love爱呆橘


          6楼2015-08-15 20:32
          回复
            他说大街上的结婚仪式无非是性交的广告,其实本质是这样的,但是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婚姻是使性得到合理化,这并没有什么好评说的,就像人要吃饭一样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1-21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