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feng.com/history/lianzai/cgdwc/detail_2009_12/10/331178_1.shtml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伪君子和真畜生。按照这些家伙的理论,荀粲的行为是不值得表扬的。为一个女人脱光了挨冻,说明他好色,说明他愚蠢;把老婆的肉给领导吃,说明他忠君,说明他良善。这样的伦理栽培出了难以计数的撒谎精和偏执狂。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撒谎精叫王祥,他是琅邪王家的一位先祖。这位王祥声称自己在冬天也挨过冻,但其志趣与
荀粲大相径庭。王祥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继母像所有古代传说里的继母一样,是个坏女人,她想尽一切办法来欺负王祥。有一年冬天,她丧心病狂地提出要吃鲤鱼。
王祥没有拿凿子去凿冰,也没有烧点开水去融化冰面,而是脱光了衣服躺在冰上,想用身体把冰烘化了。然后冰果然就自行融化,两条鲤鱼自己跳了出来,扑入王祥
怀中。这明显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故事。传说中无条件服从恶毒继母的王祥,被视为做人的楷模,名列二十四孝图,供后人学习瞻仰。王祥赤身躺在冰上捉鲤鱼,被高
度表扬;荀粲在冬天自己冻得冰凉给妻子降温,在当时却遭到了嘲笑。即便是以豁达为特色的《世说新语》,也把荀粲的故事放到“惑溺”类(就是说荀粲猪油蒙了
心,行为荒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人们对此的态度。
这种品评标准当然也有它产生的逻辑和背景,如果我们把那些伦理学家都当成不通人情的荒唐鬼,那也失之草率。
古代中国强调社会应该以大家庭(最好是家族)为单位,而不应该以核心家庭(夫妻、孩子)为单位。大家庭
是中国伦理的支柱之一,而要维持一个大家庭,夫妻之间如果有强烈的情爱,反倒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对于一个核心家庭来说,爱情可以成为维护家庭的最强有力因
素,但对大家庭来说,那反倒是导致分裂的不安定因素。我们不难猜想,夫妻之间越亲密无间,“分出去单过!”这种“罪恶”思想的种子越容易在他们心中萌芽、
壮大。
如果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说,以核心家庭为伦理基础的社会,男女情爱的地位就比较高,反过来,提倡大家族的社会,则往往轻视爱情。正如宋江所说:“江湖上的好汉若是犯了溜骨髓的毛病,便叫人好生耻笑。”
古代大家庭里,夫妻表现出亲昵是不体面的事情。比方丈夫要是出门几天,按规矩回家后要先到父母处请安。
如果在那里见到妻子,他也不应该表现出什么欢喜之情,点点头就可以了。他应该陪着父母话家常,直到父母开恩说:“好了好了,你跟你媳妇下去吧。”要是他胆
敢不顾羞耻,扯着媳妇的手,表现得很高兴,就会被说成“没出息”。这其实是大家庭里对夫妻关系的一种控制机制,夫妻的亲昵被尽量置于一种隐秘、次要的地
位,这样才有利于大家庭的维系。在这种机制之下,表露爱情就像内裤外穿一样,成了一种多少有些可笑的东西。
有出息的夫妻当然很多,比如西晋的太尉兼美食家何曾,就格外有出息。他和自己老婆一年不过见三四次面,
每次见面都像接见外宾一样隆重。何曾打扮整齐,何夫人也穿上凤冠霞帔,两人面对面坐好,互相敬酒,祝对方长寿。表达完自己的美好祝愿之后,就各自退席,然
后几个月不见面。我想何曾的老婆要是发烧,何曾应该会到床前慰问:“祝夫人身体早日康复!保重身体!”然后就出门该干啥干啥去了。这样的夫妻,得到了史书
的表扬,称赞何家“闺门整肃”。
但魏晋是一个儒家伦理趋向松散的时代。大家族依旧存在,甚至比以往更加强大,但是支撑它的伦理基础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昔日大家恪守信奉或者装作恪守信奉的东西,到了魏晋时代,开始出现了松动。比如荀粲就认为圣人固然还是
圣人,但他们留下的典籍都是僵死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那些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既然真正重要的是不可言说的“意”,那么怎么去追寻这些“意”呢?合乎逻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伪君子和真畜生。按照这些家伙的理论,荀粲的行为是不值得表扬的。为一个女人脱光了挨冻,说明他好色,说明他愚蠢;把老婆的肉给领导吃,说明他忠君,说明他良善。这样的伦理栽培出了难以计数的撒谎精和偏执狂。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撒谎精叫王祥,他是琅邪王家的一位先祖。这位王祥声称自己在冬天也挨过冻,但其志趣与
荀粲大相径庭。王祥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继母像所有古代传说里的继母一样,是个坏女人,她想尽一切办法来欺负王祥。有一年冬天,她丧心病狂地提出要吃鲤鱼。
王祥没有拿凿子去凿冰,也没有烧点开水去融化冰面,而是脱光了衣服躺在冰上,想用身体把冰烘化了。然后冰果然就自行融化,两条鲤鱼自己跳了出来,扑入王祥
怀中。这明显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故事。传说中无条件服从恶毒继母的王祥,被视为做人的楷模,名列二十四孝图,供后人学习瞻仰。王祥赤身躺在冰上捉鲤鱼,被高
度表扬;荀粲在冬天自己冻得冰凉给妻子降温,在当时却遭到了嘲笑。即便是以豁达为特色的《世说新语》,也把荀粲的故事放到“惑溺”类(就是说荀粲猪油蒙了
心,行为荒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人们对此的态度。
这种品评标准当然也有它产生的逻辑和背景,如果我们把那些伦理学家都当成不通人情的荒唐鬼,那也失之草率。
古代中国强调社会应该以大家庭(最好是家族)为单位,而不应该以核心家庭(夫妻、孩子)为单位。大家庭
是中国伦理的支柱之一,而要维持一个大家庭,夫妻之间如果有强烈的情爱,反倒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对于一个核心家庭来说,爱情可以成为维护家庭的最强有力因
素,但对大家庭来说,那反倒是导致分裂的不安定因素。我们不难猜想,夫妻之间越亲密无间,“分出去单过!”这种“罪恶”思想的种子越容易在他们心中萌芽、
壮大。
如果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说,以核心家庭为伦理基础的社会,男女情爱的地位就比较高,反过来,提倡大家族的社会,则往往轻视爱情。正如宋江所说:“江湖上的好汉若是犯了溜骨髓的毛病,便叫人好生耻笑。”
古代大家庭里,夫妻表现出亲昵是不体面的事情。比方丈夫要是出门几天,按规矩回家后要先到父母处请安。
如果在那里见到妻子,他也不应该表现出什么欢喜之情,点点头就可以了。他应该陪着父母话家常,直到父母开恩说:“好了好了,你跟你媳妇下去吧。”要是他胆
敢不顾羞耻,扯着媳妇的手,表现得很高兴,就会被说成“没出息”。这其实是大家庭里对夫妻关系的一种控制机制,夫妻的亲昵被尽量置于一种隐秘、次要的地
位,这样才有利于大家庭的维系。在这种机制之下,表露爱情就像内裤外穿一样,成了一种多少有些可笑的东西。
有出息的夫妻当然很多,比如西晋的太尉兼美食家何曾,就格外有出息。他和自己老婆一年不过见三四次面,
每次见面都像接见外宾一样隆重。何曾打扮整齐,何夫人也穿上凤冠霞帔,两人面对面坐好,互相敬酒,祝对方长寿。表达完自己的美好祝愿之后,就各自退席,然
后几个月不见面。我想何曾的老婆要是发烧,何曾应该会到床前慰问:“祝夫人身体早日康复!保重身体!”然后就出门该干啥干啥去了。这样的夫妻,得到了史书
的表扬,称赞何家“闺门整肃”。
但魏晋是一个儒家伦理趋向松散的时代。大家族依旧存在,甚至比以往更加强大,但是支撑它的伦理基础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昔日大家恪守信奉或者装作恪守信奉的东西,到了魏晋时代,开始出现了松动。比如荀粲就认为圣人固然还是
圣人,但他们留下的典籍都是僵死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那些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既然真正重要的是不可言说的“意”,那么怎么去追寻这些“意”呢?合乎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