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吧 关注:8,012贴子:71,824
  • 3回复贴,共1

人生的尺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注(1):
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现代人以及后人的所有文字、思想都是对先哲已有过的思想的重复,前无古人的思想建树几乎等于零。人类发展时至今日,先哲已把人之思力所及都思考过了,无一遗漏。那么后人就无须思考和建树了吗?积极的心态回答应是否定的。主体存在一日应当学习一日。继承、宏扬先哲的思想,做为精神追求者存在的任务。活着,就要用心去做好自己灵魂喜欢的事!
前注(2):
    永恒的质疑——在人的实定存在对无限性完美的追求前提下,就会产生出永远对先人的批判、质疑和完善。反叛与人类共存,符合人的本性。

一、

人生本无尺度。一切存在皆合理。在人类始初存在之前宇宙有无尺度人类自不会知。人生无尺度,就如实际上人的存在本无意义、价值。是智者赋予了它一种意义,赋予了人类存在的尺度。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认知问题。主体若一味的主张不承认这种“赋予的意义”,也是合理的。
大自然在人类存在前就已存在。做为人类意识之外的表象存在着。是人的存在赋予了大自然的意义。人根据自己的意识体验赋予了大自然的尺度。但是这是人类自己的行为,其实与大自然无干。大自然本身并无意义有无、美丑的意识。是人的诞生赋予了这种意义、美丑的体验。那么既然是人自己根据自己的体验赋予的这一切的意义、尺度。当然也可主观的漠视,甚至忽略不计这些尺度的存在,一切皆允许。
人类建立起的尺度的完善,说明人类的愈加成熟,愈加发达。但人的出生亦即注定了死。人的从始初存在,尽管会经历漫长的存在过程,但还是必须要走向消逝。人类把此必然趋向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定义为:人类的悲剧性宿命。
人一出生,到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了悲剧的宿命。于是生出了不甘心于此的反抗态度,生成了与这种宿命抗衡的群体意识。即使这是虚幻的悲剧,那么我们也要去带着激情演好它,而且要演的轰轰烈烈、雄壮豪迈。
于是人有了自己的文明:音乐、绘画、文字、科学技术……来抗于大自然的暴力,主动品味大自然的悲剧。人类为自己创造出了幻象,这种幻象让人类自身能够尽可能的欢乐下去、享受存在,追求真善美。试图以此种追求迷醉自己,走向灵魂能感受的快乐。在灵魂的恍惚迷离的意境中陶醉着。尽管自知这尘世的可憎、可厌,但主观不去顾暇。尽可能的去沉浸于灵魂的迷醉。
渐渐的人类告诉自己活着多么美好。人用自己的沉醉与梦在恍惚迷离间忘记悲剧、痛苦,去执着于欢娱。渐渐的人把自己的感官体验,主观意识的趋乐避苦做为了自己存在的尺度。人说,我要活着,带着悲剧的背景活着就必须找出能慰籍灵魂,远离无常的快乐状态。
总之,人为自己找出了许多存在的理由,找出了许多尽可能更好的活着的理由。尽管自知不可能永恒的存在,但人对自己说我要做的是穷尽所有的存在过程。人只能在过程中生存,没有快乐、理想的最终结局。存在的无意义让人不要去追寻结果。
注定要去死,迟或早。那么说自杀的现象也就合理了。
人活着,始初生于世就带着自己的种种希望、目的。活着,一生去找寻,最关心的问题是要有一个、达到一个如何的结果。追求的未来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事实。人们很是有信心的对自己说一切的受难都是为了有美满的结果。我的挫折,我的所有苦难、打击是对自己的锻炼,是在达到美满结果之前必须的付出。尽管人们希冀理想状态的达到能更顺利一些,但即使出现荆棘人也说这是必然要走过的路。叫谓:天将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一切的慰籍均寄托于未来能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是有一天,当一切都将归于无时,人感到自己是何等的虚无、荒谬。付出那么多是为了什么——这就是人心常有之态。一切都被罩上了地狱的阴影。不,不是阴影,是事实。阳光、雨露是多么的不能常存!最后真正能常存的是阴森的黑暗。
人类为自己建立起的信仰,为自己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而建立起的激励自己意志的信仰烟消云散了。死亡才是惟一的真理。我们做好准备,做好受难的准备要享受这一切,享受我们的财富。这天,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轻飘,说不定哪一天这轻飘的东西就要真的被吹走了。美好是人的生存趋向,永恒的美好是存在意义的真正支柱。永恒没有了,活着必须存在于自欺欺人中。自杀,亦完全可以理解,是合理的。主观意识的提倡、反对只是个人的事情了。



1楼2006-07-30 18:30回复
    本质的无意义源于绝望。无尺度代表一切都允许。我们不知道人一生下来为什么是:哭。小时侯无意识,当时的第一意识是长辈告诉我们未来多么美好,光耀门楣等等一切。外界给我们的的第一意识是存在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好想长大。逐渐学会如何去活着,尽管知道有苦、有恶,但我的同类,那些爱我的人告诉我未来有多么美好。但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体验都不能让我看到生活的美好、未来的存在、生命的意义。那!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残酷的无意义在人趋向美好的路径中划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造物造人为何?让人别于其它动物而赋予人思想。但造物主好象是最不细心的。他完成了现阶段这大自然的无限精彩的雕琢之后,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但他却一睡不醒了。没有一个闹钟叫醒造物主还有重要的事要做,最重要的事还没做!不要那么不负责任的沉睡。你这一睡不要紧,人们怎么活?快醒来!做完这巨大工程的结尾,剔除现在人类智慧早已意识到的荒谬,真正赋予存在的意义。可能这造物主的确太恶,对意义毫无兴趣,即使人类的深重的哀嚎、无限心灵的诉求也动摇不了那麻木的心。还可能造物造人就是为了愚弄人,为了打发他的无聊,或者其它什么……
    既然无永恒的不灭,一切都将消逝不会留下任何印记,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切美好的记忆都不会留下。而且这地球也终会变成宇宙间的空气。那么何谈我们美好的未来?何谈我们为至爱的人疗慰疾病、痛楚?何谈儿女的生活幸福?再没有一个比这一切更残酷的事情了。人们现实存在只希望那个一切都消逝的时代不会降临在他们这一代,不会降临儿女那一代。惶惶然中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人力试图延迟那天的到来。
    我们借来了阿波罗梦幻世界,在那里万物有一个清晰的美的外观。又借来了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迷醉世界,一切情感欲望都能得到释放和满足。我想就一个人而言,如果特别幸福的生活环境使一个人免受苦难。这个人又少有消极之事外扰。他会不会认为自己个人的存在无意义?如果他也是位思想者,他会不会找到存在更合适的理由?尽管他也知生死离别,他会不会认为自己个人的存在无意义?亲人的痛苦会不会感染他?本质宿命已定,个人的存在的尺度为何我想就取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为人生找到了个体存在理由的母亲。人生本无尺度,尺度因主体意识而定。
    无论如何只要一个人选择了活,继续让生命体活着,那么他的精神总会找到一个寄托点,总会找到继续活着更美好的乐趣。他相信有来世,相信有一个彼岸世界,相信灵魂会永恒。灵魂有了未来的寄托,在这个世界上尽管仍有荆棘波折,但为了达到灵魂永恒的彼岸,此岸的修为成了生命体的存在方式。
    活着,就要坚信一点:刚出生时,父母对我们传输的未来美好的观念。这是人最大的精神需要。正如人类中的任何形式如:宗教、政体等都相信有个美好的未来。个人的思想都坚信有神的存在,有彼岸的存在。即使神不存在,也承认神圣的存在。多少年的人类发展至此,人们不遗余力的宏扬来世、彼岸,在神的周围紧紧围绕。是的,如果造物主醒来,完成了这伟大的雕琢工程,为人类加上了一个意义,而不是人类自己加,那么这一切都变得太简单不过了。
    个人过程中的一生没有一个终点的存在。总是在时间的推移中向着新的命运,在迎接新的突生事件中不断运动、改变。这是个体存在的实在内容。惟一的终点就是个体的死亡。但人类又必须坚信彼岸、来世的存在,必须让自己有信仰,这样个体自我才会有积极的活动。拒绝彼岸、来世,也就是人拒绝了信仰,人们自己就会很快的互相消灭自己,走向灭绝。

    二、
    如果为人找到一个坚不可摧的尺度的话,那么只有两个字:死亡。死亡是人的必然归宿那么自然成了人们关心的最大的问题。死亡也正因为带有无限的可惧性才激发了人类现有的文明。动物虽然惧怕死亡,但无具体的惧怕死亡的意识。至少这种意识的有无人类感觉的到。只有人真正知道了死亡这回事。哲学家们,包括所有的人类智者才有了深刻的探讨。
    如果不存在死亡,就没有了悲剧性宿命,人类所有的一切就会完全改变,很难想象。人类如果会永远的长生不老到底是好是坏?不可知。
    人的存在中惟一能肯定的只有死亡。所以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此大背景下进行。
    人的存在亦即欲望的存在。死亡的到来结束了欲望的存在。有些人明显意识到死亡会结束欲望,于是在活着的时候就会尽可能的纵欲。虽然狂浪、纵欲为我们多数人所不齿,但亦是很符合人性的本质。
    又然,放纵虽符合人的原始本性,但此性质和拒绝了信仰一样会加速人的死绝。于是我们就试图找到放纵在人类存在过程中的和谐形式,找到它能给我们的积极内涵。
    对放纵必须加以把握,实属必然。达于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放达。找到了这个平衡机制就会超脱于“灭绝”屠刀之下。又可任性而为,最大的自在。
    在审美意境中熏陶,时时怀有诗意之思是人在惟一的尺度下最好的精神支撑。


                   望大家批评指正,待修   7.29中午(思绪较乱)

    


    2楼2006-07-30 18:30
    回复
      2025-09-03 22:53: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想起了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着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度。“ 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尺度?或者说到底应不应该有尺度?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与本质,那当然不需要什么尺度,但存在主义者也大都是悲观的。人,没有尺度,必然放纵于欲望的掌控,实际上又是以欲望为尺度。而欲壑难填,人最终又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当然,尼采宣布“上帝死亡”,使人从基督教的桎梏中得以解脱。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实际上物欲已成为当下大多数人的尺度,活得到底怎样?那只有自己最清楚。


      3楼2006-08-07 22:45
      回复
        人的肉体和自我意识会死亡,但是思想是人类的。人害怕的是肉体和自我意识的终结,所以产生思想来企图延伸自我意识。但是没有成功。这种宿命感其实并不比怕死神奇。我一直不相信我会死,因为我无法理解一个我死去后的世界。在此之前虽然有历史,但是那很虚幻。现在一切都很真实,这只是一种感觉。

        一个活着的人讨论死亡,好比一个活在现在的人讨论着未来一样,永远是会没有答案的。活着的无法理解死的状态。

        欲望也是无法理解的。我们不知道真正本质的东西,我们只能理解我们能理解的事情。

        这注定人要寻找着走出无知,由此形成了智慧。人走不出来,却永远在走着。这是本质吗?不是,这只是智慧的解释。

        世界上很多东西无法理解。人类很好奇,所以活下去了?深刻的美就在它永远都可以深下去?这是一种丰富?

        问:人要干什么? 答: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说知道的都是在解释,那个他个人理解别人或许不理解的解释。

        别人,或者文明,或者什么权威告诉你什么,然后你接受了,你还在继续深入下去思考。但是这所有都只是一种假设,而假设是以存在者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存在者的条件会变化,所以假设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那是因为条件没变。世界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有,那就是变化。

        我不觉得讨论会有什么共性的结果。


        4楼2006-08-26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