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602,901贴子:17,001,376
  • 3回复贴,共1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fojiao/009.htm

一  前  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
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
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论一套,空谈无补,何必学它;更有一种人,曾经费了相当时
间去研读佛经,已承认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因为没有理解到佛教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树立
不起真正的信仰,当然更谈不到实践和受用!
    一般世人,对佛教也常发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知道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
一定有它的特殊价值,若只有烧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历史所淘汰了。因此我们不
能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以为佛教不过如此;也不能只看了佛教部份的理论就加以评断,以
为佛教不能结合现实。我们研究问题,最忌带主观性和表面性。假使自己对于佛教从没有客
观地、虚心地、全面地去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成见来一个盲目的“评断”,这样不但对佛教
的无上法味,终身不能尝到,且也不是为学应有的态度。因此我觉得有把“学佛”这一问
题,来通俗地、扼要地介绍一下的必要,使世人明白:学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与现实人生
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谁不了解这一问题,谁就不免“懵懂一生”之
讥!

               二 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经济为基础。建筑在经济上面的,便有政治、法律、文化、艺术
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经济基础,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物质生活;但除物质生活而外,
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这个人,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而所谓“我”究竟又是
谁?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事物现象的研究

    原来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观的物质现象和主观的思想现象——从微尘到世
界,从活质(较细胞结构更低级的生命单位)到人,从感受到认识,都是时时刻刻在运动流
行、生灭变化着。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一切现实,不过是一切变迁着的现象的总和;同时,
在复杂的事物变迁过程中,每一事物的生灭代谢,都和它周围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
发生着息息相关的因果连续关系。这种宇宙万有、生灭变化、互相联系的规律,佛法叫做
“因缘(各种条件)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就不免变化、败坏。所以世界有“成、
住、坏、空”,动物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异,灭”。这一系列发生、
发展(住和异就是发展,住是互相适应的发展,异是互相矛盾的发展)、消灭的过程,在佛
法上总称做“诸行无常”——行就是造作转化的意思,既不是恒常不变,所以说是“无
常”;同时,在佛法看来这种因缘所生的现象,正因为是暂有的、是无常的,所以又说是虚
妄的——“凡所有相(现象),皆是虚妄”(《金刚经》);不过虽是虚妄,却并不是没
有,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所以佛法只说“变灭”而不说“断灭”
——“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这种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生灭代谢、因果相
续、迁流不停的情况,是佛法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说的真理


1楼2006-07-28 22:01回复
    三 一个重要的关键
               ——建立对心性的认识
     我们既然谈学佛,就不能不谈到佛学上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心性问题。心性是什么,
    千古以来的思想界为这个问题纷争不已。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孟子则主张性善,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苟子却主张性恶,认为“人之
    性恶,其善者伪也。”宋儒程、朱学派,宣扬“理学”。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
    理。”他们往往窃取佛教义理,支撑门庭,但或断章取义、或执理废事,不免漏洞百出。至
    于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推理、判断的结果,也只研究到
    “心”为止,而且也还没有把“心”全部搞清(终不出第六意识的范畴),对于“性”的问
    题,更是做梦也不曾想到,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科学家研究物质,注重实
    验,但对于心性问题,因他不知实验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结论,也就只好“存而不
    论”了。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没有一点不是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心理学乃是
    整个人生学的纲领;而参究明心见性之学,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学问的根本,譬如营
    业有了本钱,巧妇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象盲目行路,往往会陷入主观错误而不自知!

             (一)释 性
     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
    (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
    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想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
    它譬如波。就它们的体方面来讲,水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就它们的相和用方面来讲,那
    未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
    异。人们对于心,比较的尚能理解,因为它终日就象在波涛之中;至于性就无法见到,这譬
    如波涛本身还没有停下来,就无法见到它自己静时的水的相貌,因此人们就不肯承认有这个
    东西。但是波涛停时,是不是水也没有了呢?这就不难理解了。
     性究竟是什么?从上面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但人们一定
    都说,思想是大脑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质神经细胞的功能;有的认为思维现象,是更深层次
    神经活动的表现。但正像七十四期《觉讯》月刊发表的《释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问到:
    “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无数事件的影片,它贮藏在哪里呢?是否一个细胞收藏一件事件的
    影子,还是几个细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旧细胞要退谢的时候,它又怎么把千千万万
    事情的印象,移交给新生的细胞?新细胞又用怎样的方法接收旧细胞所遗传的一切印象呢?
    还有反映进去的印象有先后,而发射出来的思想,并不一定照摄收进去时的次序,这又是什
    么缘故呢?”这样,我想你一定也会哑然失笑。实际上,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而已!
     电是不可见不可闻的,但不能说它没有。有灯泡而无电,灯就不亮,有肉体而无性灵,
    就是死人!灯泡丝断,电就不起作用,但不是没有电;肉体坏了,也是同样的情形(电仍是
    物质,这里借以譬喻)。
     一切物质都有它的性,譬如水是以湿为性,火是以热为性,石以坚硬为性,百草经过煎
    熬,尚且不失其温、凉、寒、燥的性能。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能思维、认识,能研究、策
    划,岂反而无性?那末人究竟以什么为性呢?我的答复是:人是以“灵”为性,所以称做
    “灵性”,也叫本性、自性、觉性。能明悟这心性的究竟相貌,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见性—
    —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我们的自性,是体大、相大、用大。既无生灭,也不增减,恒常不变,广大圆满,这是
    体大;具足种种慈悲、智慧、安乐、清净,这是相大;能发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善果,起
    种种妙用,这是用大。
     以上我们不过在不得已中,借文字和譬喻来说明自性。事实上,真要证到此“性”,是
    


    3楼2006-07-28 22:23
    回复
      2025-11-24 03:35: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0.53.200.*
      (五)人事磨练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譬如枪法纯熟之后,正需破敌,假如遇敌而不抵
      抗,那末贼兵纵横,天下无太平之日。因此这时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并需借
      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而且也
      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发志气,正先哲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在观心过程中,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见(见惑)为我执,解而
      空之,情(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
      过,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
      闷,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动出来,正是进步的时
      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着应付,(《圆觉经》说:“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翻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六)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
      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在行住坐卧中,绵绵密
      密,摄心专注而念,欢喜时也念,烦恼时也念,无事时也念,做不用心事时也念。初行不免
      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
      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信的有效办
      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
      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
      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嗔,即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
      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弥陀,不是大彻大悟的
      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
      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
      界发生,譬如浓云将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间,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
      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
      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报尽横超三界,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确是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读者们能加注意。

         五 几种对佛教不正确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于哲学上的唯心论
       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
      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
      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我觉得有申述一
      下的必要。
       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方面讲,照而常寂,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寂而常照,无
      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唯就是“为主”的意思,也就是第一
      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以及“心本无生因境有”
      等说法,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
      识的。不过就思想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佛法便有“唯心所现”的说法;但
      佛法所说的这个“唯心”,正指出它唯是主观的妄想分别,教人不要上当,要彻底加以破
      除。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学的唯心(夸大的观念论)绝对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
      存在与思维关系的密切来说,而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心物共说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
      物不二的说法,那末佛法又象是亦心亦物论。但因为心和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不停的假
      相,而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那末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论。可见佛法
      说心说物,原无定法,它的目的总在使人破除主观的分别执著而归到客观的真实,既一切不
      立,又一切不废,空有齐资,纵横无碍。所以光说佛法是唯心论者,对佛法是不够了解的。

         (二)不是单纯的“劝人为善”
       也有人以为佛教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这一看法,实似是而非。诚然,佛法是讲究
      为善的,因为它本来大无不包,细无不举。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
      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但问题在于佛不但劝人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为
      善而要不住着于善,也就是说,为善要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
      否则虽有作用,终不彻底。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7楼2006-07-28 23:22
      回复
        • 58.33.163.*
        佛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做人至高至善的方法观点,人做为万物生灵的一份子,它应当不因为自己聪明强于其它生灵就能把自己当做是万物之主,为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破害损坏其它万物的根本利益,对于这点现在的人是做不到大全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佛只能点化世界人,人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更应当互助互利,然而现今的人有把别人看成是平等的么,人们早就在反思了可是人太多了,心计也太多了谁都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利,而不愿去多付出益,这也许就是人这一聪明的动物最大的缺点,不然那么多的教化世人的行式至今都没能把人最根本的缺点弥补过来


        8楼2006-07-28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