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凌001吧 关注:5贴子:578

【舒凌家园】百科学问: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至:汉服吧. 作者: 蒹葭从风  2006-7-17 11:36    

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汉民族传统七夕节复兴方 
  

一. 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七月初七日为传统七夕节,夏历七月旧时称为“兰月”,故七夕那天晚上又称为“兰夜”。夏季的星空澄清如水,最适合遐思奇想,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可以无边无际。  

喜欢仰望星空的民族必然思维深邃、浪漫奔逸。“倬彼云汉,昭回于天”,那条横亘夜空的银色天汉,向来就是华夏先民崇拜的祥瑞,以至后来成为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的族名。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中国文学系统、神话传说中念念不忘的名词和道具。  

七夕文化现象丰富繁杂且流传甚广,特别是优美浪漫的七夕传说,在中国、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同多数有着古老起源的物事一样,七夕文化内涵,最先起于上古夏人的原始宗教崇拜,融合了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口耳相传,最后才逐步转为我们熟知的文化民俗现象,沉淀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七夕文化的主体,就是列位于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牵牛织女”故事。  

1.牵牛织女传说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恨河梁。   
 ——魏曹丕《燕歌行》   

作为七夕传说的蓝本,牵牛织女及七月初七首先牵扯到上古天文历法及星祀宗教。牵牛织女在具有人格意态前首先是作为二星出现,按照上古神话系统发展规律,先从“星到神”,而后“神到人”,牵牛星又名“河鼓”,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正好是希腊神话中的摩羯座六星);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即天琴座三颗主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农耕的华夏民族祖先的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看重的神祗。七夕之“七”的记日法是夏历的习惯,上古人们祭祀常常选在一七和二七,祭牲仪品数量也常常为七的倍数。  
` 


1楼2006-07-27 19:12回复
    西周的开国使华夏先民逐渐结束了迷蒙的神祗时代,宗教色彩退去后的牵牛织女开始焕炼出人格色彩,同时也逐渐渗入人文浓郁的文学系统。这类作品可上溯到先秦甚至更早。《诗经·小雅·大东》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牵牛星、织女星,徒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微言大义的后世注解习惯将其作为一首对西周王室怨恨讽刺的诗,刺其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这里的织女、牵牛还没什么故事情节,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的简单人格化,不过,这颗文化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了。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秦汉魏晋是神话志怪的大发展的时期,“牵牛织女”的上古神祗在这时化成优美的传说,经过后来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 

    西汉时,织女、牵牛开始有了人的形态,他们的石像遥遥矗立在彼时长安城的昆明池两畔。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但仍然远远地隔离在池的两边。这个神话传说的雏形成立于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之间。 

    爱情的灵感迅速充盈进了这个简单的想象模式,孕育幻化出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纵使后世好心的弥补依然无法弥合先天的悲情。《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见《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这故事在后世的漫漫岁月中酝酿、丰富。到了东汉时慢慢缓和了悲剧的色彩。鹊桥这个非常有创意的元素出现在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同时还提到了七夕的相会,这就使悲情的故事稍微有了一点安慰,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也许是偶然遇见的一只秃头喜鹊所触发的灵感? 
    `


    2楼2006-07-27 19:13
    回复
      2025-11-23 23:45: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这个故事与浪漫的牵牛织女相比就相形见绌多了,虽然也有仙人,不过没感觉到缥缈的空灵感觉,世俗的浊气也多了一些——《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叹气,似乎西王母很喜欢接见中原的天子,记得她不是在八百年前刚刚会见过周天子穆王么? 

      附:“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和月亮的关系密切,七日一变:七日“上弦月”,即半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再七日,太阳东升的时候,就往西沉下去。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shu1),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时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神话中的浑沌神死了,而可以“视听食息”的人则诞生。 

      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崇拜可以说无独有偶,似乎是世界范围内的: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 

        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顺便说一下,这七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一曜代表一天,一个轮回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星期。不过如今国人用上了西方的星期,而将传统“七曜”扔进了故纸堆。 

        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扯得远一点,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7……这也许真是一个自然界的奇妙数字. 
      `


      5楼2006-07-27 19:14
      回复
        二. 七夕之节物风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


        6楼2006-07-27 19:15
        回复
          ·婚育恋曲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1.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2.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


          7楼2006-07-27 19:15
          回复
            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9楼2006-07-27 19:17
            回复
              ·七夕杂俗 

              纵观七夕杂俗,也多与七夕节俗两大主题“乞巧”“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是从这二大习俗发展出的新的趣味和习俗。 

              1.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2.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 剪五色绸做成) 

              3.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4.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


              12楼2006-07-27 19:18
              回复
                5.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


                13楼2006-07-27 19:19
                回复
                  2025-11-23 23:3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6.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贺牛生日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


                  14楼2006-07-27 19:19
                  回复
                    8. 供“摩侯罗”(磨喝乐)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这是关于宋代七夕节物摩侯罗(磨喝乐)的写照。宋元玩具很有节庆性和时令性。在东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魔合罗”。如元曲中所说:“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沈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呵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 所谓“魔合罗”,又可称之为“摩诃罗”“磨喝乐”等,是梵语的音译,是佛经中的神名,传自西域。在宋代小说、元杂剧中,魔合罗成为漂亮可爱的化身。如《十三郎五岁朝天》:“又是一个眉清目秀,脣红齿白,魔合罗般一个能言能语,百问百答。”这些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述。 

                    一般来讲,魔合罗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也有将魔合罗装饰得金珠牙翠,所以贵重得值数千钱。《武林旧事》记皇家的魔喉罗“大约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全用镂金珠翠,衣褶、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拿的戏具,都是‘七金’做成”。 最为广泛的还是泥塑的魔合罗,在宋元俗称为“泥孩儿”。在魔合罗的塑造上,以宋代苏州地区制作最为精巧,这在《岁时广记》、《方舆胜览》中都有明确记载。 
                    `


                    15楼2006-07-27 19:19
                    回复
                      三. 银汉迢迢,鹊桥归路——七夕蕴涵的中国爱情文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在诸多中国传统佳节中,难得有爱情文化浓郁如斯的。七夕节的文化背景注定了它的“情人节”定位。虽然“中国情人节”的呼声也是一种西方思维模式的类比解释,就像人们热衷将关汉卿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将粱祝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但暂且让我们反观有着相似指向的西方的情人节“圣瓦仑丁日”,中国的情人文化则与之有着截然不同的起因与情节。古罗马的基督教殉难者留给后世情人们云开雾散的解放的爱情,悲壮的故事之后便是轻松,而华夏先民传说中的情人们,却要永生相望、相守。他们没有拼死拼活的激烈,却留下了永恒的沉重的悲情。 

                      有人说中国的爱情故事没劲,一惯平平淡淡、沉闷压抑。的确,西方文化擅长以跌宕起伏、畅快淋漓来冲撞人心,而中国的故事往往只是娓娓道来——不论是爱情还是悲情,不论是眼泪还是微笑,不论是“有美一人,宛如清扬”的怦然心动,还是“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怅然若失……少有激烈的疯狂,却有着静默的思守;少有惊人的绝恋,却有无期的相随。华美古装剧《大明宫词》说:爱情,就是长相守……然而,永隔之水是否载得动一河的悲情?而这种的爱情之悲经过了千年的洗炼,更化作千秋流水,默不作声地流入心底深处。看不见波澜起伏,却是更加深远悠长了——君不见,天河一去三千年,日日思君明镜前…… 

                      中国自古没有情人节的提法,也不大习惯宣扬肆无忌惮、没有来由的爱情。于单纯的情爱之外还有重要的伦理与道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不仅是刻骨铭心,更是夫妇间平淡的忠诚不渝;伦理之外还有道义,即使在质朴的先秦,露水相逢的男女之好也不能不讲“义”,否则便不会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了。我们的爱情,还深深蕴藏着着固有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和义无反顾。 

                      爱情几乎是人类的本能,率性而发,如同田野的芳华,美好却短暂。捕捉瞬间的灿烂固然让人心动,而持久的美好却往往为我们所忽略,中国文化中的爱情最看重持续,先人认为爱情是很有必要上升到夫妇之义的,这也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春华渐替秋实以至冬藏,以尽天道人和。换句话说,如果两情相悦,那为什么不长相厮守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此生死相依,从此家族延续。 
                      `


                      16楼2006-07-27 19:20
                      回复
                        4 姐妹盟 

                        古时流传有凑齐七位姐妹在月下义结金兰的习俗。据说这天夜里结盟的姐妹会友谊长久。 

                        5 情人节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上元的灯海,七夕的星夜,都是女孩子难释的情怀和记忆。柳永词,七夕景。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七夕是天下有情人的节日,GGMM们,该怎么过节还用说吗?^-^ 嗯,不过,我还是多嘴推荐一番: 

                        ——树液洗发、花草染甲 

                        若是GG为MM亲手洗发、染甲,自然更加浪漫温馨^-^ 

                        ——种生游戏 

                        如前述:七月初一就开始准备一块小木板,在上面洒上薄土,轻轻喷水使其潮湿,均匀洒上生长旺盛的草种。待到七夕小草发芽,GG和MM一起动手制作小茅屋,田舍人家……别嫌这游戏幼稚,在这天晚上你准备的是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瞻望星空,天河私语 

                        午夜时分躲在瓜棚下倾听牵牛织女私语夜话一定很有意境。两人一起仰望深邃辽广的星空,让星辰天河见证爱情。 

                        ·七夕-乞巧市展望 

                        上元有灯市,中秋有饼市,七夕更有乞巧市。古时的民俗盛景,如何不能在今夕复活?七夕节物家家需要,民俗的回归自然就能带动市场的丰盈。我们期待一个霓裳飘飘、盛大繁华的乞巧市,那是华夏情人佳节的旖旎风景。 
                        `


                        20楼2006-07-27 19:22
                        回复
                          附:七夕诗词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乐府诗集 卷四十五清商曲辞二 七日夜女歌九首】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金风起汉曲,素月明河边。七章未成匹,飞燕起长川。 

                          春离隔寒暑,明秋暂一会。两叹别日长,双情若饥渴。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画夜长悬丝。 

                          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玄云不应雷,是侬啼叹歌。 

                          振玉下金阶,拭眼瞩星兰。惆怅登云轺,悲恨两情殚。 

                          风骖不驾缨,翼人立中庭。箫管且停吹,展我叙离情。 

                          紫霞烟翠盖,斜月照绮窗。衔悲握离袂,易尔还年容。 
                          `


                          21楼2006-07-27 19:22
                          回复
                            【 七夕(唐)宋之问 】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 七夕 (唐)曹松 】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 秋夕 (唐)杜牧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七夕二首 (唐)刘禹锡 】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


                            23楼2006-07-27 19:23
                            回复
                              2025-11-23 23:33: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七夕 (唐)沈佺期 】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 七夕诗 (唐)赵璜 】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欲减烟花饶俗世,暂烦云月掩楼台。 
                              别时旧路长清浅,岂肯离情似死灰。 

                              【 七夕 (唐)祖咏 】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七夕 (唐)杨朴 】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 七夕 (唐)徐凝 】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


                              24楼2006-07-27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