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吧 关注:4,104贴子:16,799
  • 8回复贴,共1

《凡高传》观后感收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凡高传》 
 

-------------------
 
http://book.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 15:12 新浪读书  
 

连载:我为碟狂   出版社:     
 

  LUST FOR LIFE

  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

  《渴望生活》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传记名篇,凡是喜欢传记的人无不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动和钦佩。电影《凡高传》就改编自这部成功的书籍,甚至英文的电影名就直接叫“Lust 
 
 
for life”。但是“Lust for life”在中国恐怕没有像在英语世界中那样尽人皆知,所以中国人干脆翻译的时候就叫它《凡高传》了。

  《凡高传》感觉上没有原著书籍那样好,但也不能算太差,毕竟文学底子在那里。通常情况下,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百分百一定会成功的;一种以文字感人,另外一种以声色说服人,很明显有差异。我首先不满意的是扮演凡高那个演员的脸,包括他的神色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凡高。他看起来更像个正常人的,那么健康,脸形太圆,而我们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凡高脸的棱角更分明一些,神情也阴郁得多。另外一个是汉语配音,很糟糕。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并且电影中的凡高更让我相信凡高的一生是灾难性的一生。这和我以前想象中的凡高有些差距。不过它把凡高的自杀却阐释的更加合理。可是我一直认为凡高更多是因为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而自杀的,并不因为生活压力本身。在电影中我有一个感觉,凡高向表姐求婚的失败阴影笼罩了凡高的一生,甚至要为他的过早去世负责。

  电影中的凡高像个人群中的刺猬,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和父亲争吵,求婚引出自虐,不与传统妥协,不与社会妥协,和一个下等女人同居最后被那个女人抛弃,然后和高更争吵分离,甚至他出现暴力倾向……艺术家本来就是与俗常社会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话我们怎么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不寻常的另外一个新世界呢。也有人说艺术家就是善良的坏人。

  说到凡高,每一次我都会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很瘦削,职业工程师,但却喜欢读艰深的哲学,最近听说他业余在读历史学位,职业之外的东西都只是纯粹的兴趣,并无任何著述立说的愿望。这个人很沉默,似乎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的一切反应他都可以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我去过他家一次,他招待我的是一杯咖啡和一部动画片。看到他看动画时孩童般的笑脸,我明白我是个俗人。假如我和他在一起,我们从来不会谈什么高深话题,我们什么都不谈。我不觉得他深刻,但是假如生活中有一个人更像凡高,那就是他了。我对他有一点敬意,深信他是个诚实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算个得志的人。我想,今天全世界的人在向凡高表达敬意时,可能什么地方已经变异。我们看到听到谈论到的真是那个本来的凡高吗?我们真的会喜欢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凡高吗?

  这个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一个画家问凡高喜欢做什么样的画时,凡高说:“我喜欢让我的画表现出深刻而温柔的东西。”一直相信,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1楼2006-07-27 17:18回复
    《凡·高传》:有家的你,无家的我们

    www.ionly.com.cn 2005-4-8 11:45:36 来源:东方视觉 kavkalu 


    --------------------------------------------------------------------------------
    题记:
    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
    ――Van gogh
    艺术不是用来迎合的,它是神圣的
    ――Van gogh


    1890年7月29日是值得铭记的,他以一个天才的自绝表述了纯粹的消失,100年后,那些拿他说事的人,你们的心灵还有着星空吗?!
    蓝,是星空的颜色,在凡·高笔触里充满了超尘的宁静。
    画是无法解读的,就像生命里的会意只有两个人自己明白。
    他们出现在画框,出现在凡·高单纯的生活中。
    距巴黎一个小时车程的北部瓦兹河(属塞纳河的支流)畔的奥弗村(Auvers-sur-Oise)留下了凡·高最后的足迹。
    没有人可以了解最后的凡·高,只有同样离去的加歇医生或者他的女儿玛格利特看见了凡·高视线里的决定。
    人,是永远独立的存在。
    凡·高是谦逊的,当加歇医生谈论着他的收藏, 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朋友,作为一个业余的画家,他对及印象主义运动的是充满情感的,非功利的
    艺术是无语,在他的创造终点永远是在寻找他的亲密恋人,一个默契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凡·高的沉默,没有什么比沉默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能看清一个人的内心。沉默是一种寻找,是一种对知音的寻找,他超越着一切的架构,只留下人,只留下心的本身。
    可是,我们看到一百年后那些暴富的东方人依旧将凡高高贵的灵魂囚禁在铜墙铁壁的银行保险库里,那些商人你们懂得瘦哥哥吗,你们懂得阿尔的灿烂吗?!
    凡·高有个梦想:“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
    的确,画是拿来展示的,不是商贾用来升值的,一百年过去,纯真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却是艺术创造里越来越多市侩气和铜锈味。
    我们或许可以轻松飞到阿尔或者奥弗,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在附庸风雅,还是真正有着对艺术的敬重!
    敬重,一个圣词,不是索士比的拍卖锤能够创造的。
    行走大地的人,渴望生命的交流。
    凡·高不会拒绝乡人的央求,他的画属于缪斯,没有功利心才可能在世事动荡的日子里保持灵魂的宁静,这样你才可能得到缪斯的垂青。
    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导演的这部影片是具有野性的,他以凡·高最后几个月的艺术创造为线索,细心复原了那些精美的画作的创造过程:
    《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1890年7月)是凡·高后期重要的作品,我们看见了那依旧的田园,却没有瘦哥哥凝神的模样,只有他的灵魂俯瞰大地。
    《弹钢琴的玛格丽特·加歇》(1890年6月)是凡·高为医生之女的创作油画,电影表现了他们在绘画过程了的交流,单纯的画家也因此走进了小女孩的梦想,自由自在是少女闺房里的憧憬。流传的故事在导演的视框里成为了灵感的源泉,激情是生命关照的本质。但是凡·高的画没有得到玛格丽特的赏识,19世纪的法国无论是鉴赏家还是普通民众喜好的还是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凡·高的后印象主义风格对于他们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面对玛格丽特的说法,他没有辩驳,我们只是看见了他的微笑。
    凡·高有句话叫:在思想上握你的手。的确,生命寻访同道的过程里,首先是心灵的互通。那些不知所谓的言语让他只是存在吧。
    对于凡·高的喜爱是因为一个聪慧的女孩子,在她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这位大师,曾经买下了凡·高原版的画册,许多年了,他的造诣和笔触依然让我着迷。
    就像奥弗村的阳光和麦垛,以及远处潺潺的流水,在心的画框上伫立。导演让所有的外景镀上了金色,在他的视框里你甚至可以嗅到法国乡间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纯真的热情。
    生命其时是被诅咒的,你成为你的缘故只有上帝知道,天赋和处境造就了生命追寻的方向,所有的人在一生里都似西希弗斯一样,推动着命运的巨石,直到上帝的感召。
    行走,是生命的宿命;行走,是命运的决定。
    提奥夫妇和凡·高的兄弟情意以及,医生一家对凡·高的关爱,显示了那个年代生命单纯的一面。我们应该羡慕他们脸上璀璨的笑容,这些不是可以以金钱计算的!
    


    2楼2006-07-27 17:19
    回复
      2025-11-12 18:3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恩~~~看过~~~电影给人的感觉更直接~~


      删除|4楼2006-07-27 17:20
      回复
        我要搜搜你
        http://www.51ssu.com

        刚看到的一个搜索站,综合了Baidu,Google,Yahoo的搜索结果,过滤了Baidu的竞价排名,结果比他们好一些。

        我搜了一下“凡高”,出来的都是一些介绍他的网页,真的比那些要好


        5楼2006-07-27 17:24
        回复
          sorry,上面一帖发错地方了


          6楼2006-07-27 17:25
          回复
            欢迎纳木错~我们都一样!


            删除|9楼2006-08-06 13:14
            回复
              感动于凡高的执著,感觉能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呼喊~~~~他的执著给了我更多的动力~~~永远支持他~~~谢谢大家推荐,我要去看看凡高传!!1


              10楼2006-08-07 17:03
              回复
                《渴望生活》和《凡高画传》都是很好de~
                后者书中能看到很多在网上基本上见不到的作品~


                删除|11楼2006-08-07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