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晃动着越来越多“职业专利买家”的身影,它们的行为被自由交易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名义包裹着,但潜藏其中的用心和我们将会面对的风险,许多人却没有觉察到。
这类公司,被知识产权界称为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实施实体)。美国的“高智发明”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最近两年,“高智”在中国大学里已接触过的技术超过1000项。目前,在这家公司的“库存”中,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专利来源。
记者从国内某高校了解到,该大学去年起与“高智”合作,首批签约的教授有近20位。对方提供的合作模式是“起步费+奖金+分成”:经学校组织,教授们向“高智”提交简历;只要通过初选,不必提供任何发明,“高智”就先支付1万美元。之后,入选的教授详细撰写一份技术设想报告,如果在报告中有创新点,“高智”就拿去申请国际专利,并向教授支付2万美元。“高智”承诺,专利如果今后被它授权给第三方,还将向发明人支付约17%分成费。
在一些知识产权专家看来,国外NPE在中国高校大规模投资专利的行为暗藏杀机。在中国,如果他们买走的是关键技术、核心专利,会给我们未来的产业升级乃至经济发展带来大麻烦。
研究机构Patent Freedom年初发表的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380个主要NPE提起诉讼的数量持续上升。迄今为止,它们一共弄出4000多件诉讼,赢得了巨额赔偿金,其中斩获最多的一起诉讼获赔超过6亿美元。
NPE们往往提前布局,着眼于未来5~10年的产业和市场。据记者了解,“高智发明”在中国的专利收购,集中在云计算、下一代芯片、无线网络、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因此有专家认为,真正看清他们布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局”,可能需要5年。 (《文汇报》7.22 张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