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吧 关注:501,069贴子:15,946,674

外国大路货。。中国人把它捧上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达芬奇”家居号称“意大利原产”却被曝产于国内,“洋奶粉”施恩、澳优却仅在国内有售,“源自美国”的阿诗丹顿热水器和“意大利时装品牌”卡尔丹顿也是国产货……除了这些假冒“洋鬼子”之外,还有许多在国外非常普通的“洋货”移民到中国后,却被国人误读而高捧,成为时尚、优雅的代表。



1楼2011-08-12 09:55回复

    ........


    3楼2011-08-12 09:56
    回复
      2025-08-11 22:23: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TOP2:Chivas芝华士
      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很难想象,会有大学生的毕业派对选择威士忌。但在中国,芝华士已成为威士忌的代名词了。在酒吧,你叫一杯“威士忌加冰”,服务生会想也不想地送上一杯芝华士。事实上,当芝华士在1992年大规模进军中国时,消费人群定位和所有洋酒品牌一样:成功人士。但中国的成功人士并没给芝华士带来销售上的成功。
      芝华士的全球策略是“芝华士生活”,就像那个著名的广告:舒缓歌声中,几个貌似成功但并不年轻的男人开怀地在冰山上钓鱼。但芝华士的中国生活属于光怪陆离的夜店,属于激情四射的舞姿,属于夜晚,属于中国年轻人。一种本应属于成功人士的酒却在未算成功的年轻人那里大获成功,这真是个讽刺。
      现在,芝华士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威士忌品牌,而中国也成为芝华士最大的市场,销量超过其在美国和欧洲之和。在苏格兰爱丁堡著名的威士忌中心,芝华士在数百种威士忌品牌中毫不起眼,许多英国人也是到了中国才知道这个来自苏格兰威士忌品牌。
      


      4楼2011-08-12 09:58
      回复
        TOP3:Haagen-Dazs 哈根达斯
        有广告人说,哈根达斯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冰淇淋,但可能是最会卖概念的冰淇淋品牌。“爱我,就带我去吃哈根达斯”,使哈根达斯因爱而贵。
        在国际航班上哈根达斯是免费的,而且还不大有人吃。一个留学生去了美国才发现,在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很多美国人听都没听过;售价也很平民,国内卖78元的家庭装在美国只卖2.99美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地挤在橱窗后面,如同遭遇战乱沦落风尘的宫女”,这位留学生这样描述道。
        哈根达斯在中国走高端路线,只选择在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开店。以至于有没有哈根达斯成了衡量一个城市时尚与否的标志,一些城市的市长甚至呼吁哈根达斯的进驻。因为没有星巴克、哈根达斯和宜家,广州一度被认为不时尚。2000年,哈根达斯在广州的第一家店开张,特意请了当时最红的谢霆锋来剪彩,媒体和市民们很为广州“终于”有了哈根达斯而兴奋。
        


        5楼2011-08-12 09:59
        回复


          6楼2011-08-12 10:00
          回复
            TOP4:Pasta意粉
            英国帅大厨JamieOliver曾在电视上教人做正宗的“肉酱意粉”,选用了上好牛肉,这样奢侈的犯罪,搁在300年前,无论穷人富人,估计都得气死。
            拿最常见的“肉酱意粉”来说,过去是穷人食品,买不起大块的上等牛排,只能买些肥瘦不均、筋筋绊绊的牛腹肉,放上番茄煮熟,炖成一触即烂的肉泥,大勺地浇在煮熟的意粉上,是意大利引车卖浆者果腹的“江湖菜”。
            在西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单身汉,每日的自做食谱一定离不开Pasta。一大锅水煮好各式意粉,浇上超市里买回来的酱或自己炒的酱,早午晚餐就此打发,比什么三文治汉堡包精致多了。意粉于西方人之意义,如同方便面之于东方人。
            无论中西,横亘欧亚,面条几乎成为古往今来统一性最强的一种主食,众口一词的“简单”是唯一答案。在中国,因有村上春树等一干无聊人士之推动,平常的意粉被贴以“孤独”、“小资”等标签,因而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7楼2011-08-12 10:02
            回复
              TOP5:IKEA宜家
              1998年进入上海,1999年进入北京,2005年进入广州的IKEA家居,以其DIY的设计风格及昂贵的售价,一时成为白领与小资理想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国人的评论是“cheap IKEA”,他们买家具就像买衣服,好看就买,买来就用,腻了就换,许多家具的命运不是被换、被卖就是被扔。
              在欧美,IKEA是价格最低的家居品牌,而IKEA进中国时价格处在高位,这几年做了很大的调整,降了半价甚至更低,但仍处于中上水平。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误读?
              究其原因,大概是缘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家的感觉不一样。欧美人觉得家具不是耐用品,而是经常可以随兴趣和需求随时更换的快速消费品,他们重外观和功能,轻材质,一年逛好几次家具店,经常换些小家具,以保持新鲜感。而中国人经常是一次性装修一次性消费,尤其注重材质,还要求一件家具能传几代人。
              


              9楼2011-08-12 10:03
              回复
                TOP6:Evian依云水
                当被问道“喝点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淡淡地说一句:“我只要依云水。”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一个依云迷一个月在餐厅、酒吧、家中、外出等饮水上的投入近千元,她认为只有这种精美的水才能与自己的服饰搭配;一个注重细节的女人每天用依云水洗脸,她认为精致的女人不仅要用CD香水,更应该把自己的每一个毛细孔都照顾到最好。依云水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时尚指标之一,好玩的是外国人看待依云水,却只相当于我们对待农夫山泉。
                


                10楼2011-08-12 10:05
                回复
                  2025-08-11 22:17: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也有追求,我喜欢吃煎粉+茶蛋,喝瓶花生露..
                  真希望我每天都过这样奢侈的生活


                  11楼2011-08-12 10:06
                  回复
                    TOP7:《ELLE》们
                    买《ELLE》的读者认为自己优雅,看不上《COSOMO》的女孩幼稚、功利与虚荣;买《Vogue》的人又看不上《ELLE》,认为《ELLE》女人苍白、没头脑与小家子气,其实她们都是同一群人:在中国,买《OK!》《HELLO》的,与买《Vanity Fair》的,是同一类人,买《FHM》杂志的,同时也买《Esquire》与《GQ》,反正如同《ELLE》前编辑总监孙哲所言,中国只有两类人,穷人和刚富起来的人。
                    中国本来看杂志的人就少,有消费力的读者就更少。出版人洪晃曾开玩笑地将版权合作的杂志称为“国际大户人家的中国养女”。事实上,这些面目不一的养女们目的只有一个:及早出嫁。一本办给卡车司机与建筑工人看的《FHM》到了中国,变身《男人装》,突然就“雅痞”起来,主编时时就“中产阶级” 与“后现代主义”高谈阔论。两本版权合作的少女类杂志《SENVENTEEN青春一族》和《COSMOGIRL娇点》,本来是给高中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看的,但在中国,为了赢得广告客户,一个劲地把读者年龄往上拔。现在一个消失,一个已经沦为彻底的少妇读物。所以,在中国杂志摊上,辨认任何一本时尚杂志都极其困难:从封面到内容,从主题到趣味,它们都大同小异。有人说,随便找几本中国时尚杂志,撕掉封面,打乱后糅合成一本新杂志,主编自己都认不出这些页码各自来自哪本杂志。
                    


                    12楼2011-08-12 10:06
                    回复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的胸怀宽广博大,他的承担能力无人能及


                      13楼2011-08-12 10:10
                      回复
                        TOP9:Cigar雪茄
                        对于烟草的属性,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将香烟、雪茄和烟斗,分别比作妓女、情人和老婆。
                        由于可以随便请人抽香烟,所以将香烟比喻为妓女;因为很少有人在自己的家里抽雪茄,并且也不喜欢主动将自己的雪茄与其他人分享,所以将雪茄比喻为情人;由于抽烟斗需要很多清理工具,以及一段相对来说较长的安静时间,所以比喻为老婆。
                        中国人对雪茄的感情大抵如此。珠三角曾出现水货大量泛滥,无非就是为国人的炫耀心态服务。一支古巴雪茄的价格在100元到400元,较贵的一种Cohiba,在150元到400 元之间。偶尔消费一支不是难事,将抽雪茄养成习惯却需要财力和品位的支撑。抽一支雪茄最少也要25分钟,不仅花钱,也要愿意花这个时间。
                        但在古巴,60%—70%的男性都抽雪茄,这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中国人眼里的奢侈品,不过是另一个国家的重要创汇产品罢了。
                        


                        14楼2011-08-12 10:10
                        回复
                          TOP10:Bohemia波希米亚风
                          有网友把流行一时的波希米亚风格服装称为“越来越多的人披着毯子在路上挤来挤去,有时候看得出是一张披肩,有时候则是像桌布也像床单的布块”。在国外,人们常常把“一切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称为波希米亚风。在中国,波希米亚这个概念被无限放大,就连房地产商都在叫卖“波希米亚建筑风格”,令人汗颜。
                          波希米亚这个概念在欧洲也经历了几番误读。波希米亚原指中世纪以布拉格为中心的由神圣罗马帝国所统辖的一个地区,后来“波希米亚人”成为孤傲不羁的艺术家的代称,巴黎拉丁区被“波希米亚的发掘者”缪尔热定义为最著名的波希米亚聚居区。但波希米亚人随性不羁、挑战循规蹈矩的主流生活的精神内核不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波希米亚风。
                          波希米亚风的风行,除了时尚杂志对国际潮流亦步亦趋的追随并加以宣扬,可能还跟大热的“法国”、“巴黎”概念相关。巴黎拉丁区不是被视为最重要的波希米亚聚居区吗,在“左岸”概念被用滥之后,“波希米亚”就成了下一根救命稻草。
                          


                          15楼2011-08-12 10:13
                          回复
                            咱们“吉林市吧”要是更名为“吉林.伊莎布利德尔露西吧”是不是也会火啊,呵呵


                            16楼2011-08-12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