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评弹书场,位于原卢湾区(今黄浦区)顺昌路315号的雅庐书场,因近日的拆迁传闻广受关注。多家媒体纷纷以“上海最后的书场”、“上海最后一家专业书场将被拆”聚焦报道,但传闻始终因为没有得到明晰的官方回应而扑朔迷离。书场究竟拆还是不拆?拆迁传闻从何而来?如果拆,“雅庐”品牌可否保留迁往他处?如果不拆,评弹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日前本报记者请雅庐书场所在区的管理部门对社会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作出解答。
拆还是不拆?“可能面临动拆迁”
【管理部门回应】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评弹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保障我区仅有的雅庐书场的正常运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场地维修和人员等日常开支。
根据居民区内不宜建造剧场的有关规定,也考虑到目前雅庐书场处于旧式居民里弄区,将来可能面临动拆迁,经相关部门研究后,拟于明年在区文化馆内增设固定的雅庐书场演出场所,这样既可以还市民一个设施安全、环境舒适的书场环境,同时也通过评弹艺术传播,进一步丰富、充实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我们不拆的。”采访一开始,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便如此主动告知。
据了解,该地段正在进行的动拆迁,确实不包括雅庐书场。然而,根据管理部门的回应,其将来面临动拆迁的可能性并不小,但“雅庐”品牌可保留“迁”往区文化馆。
这家有91年历史的评弹书场,位于城市中心旧式里弄顺昌路一间有90年历史的房屋内。
盛夏的下午,记者绕到弄堂里的雅庐书场门口,在好几辆自行车、电动车簇挤着的上方,在许多待售的廉价睡衣、休闲装悬挂着的右方,有传统的大红色牌子介绍当日书目:1点半,常熟评弹团《双凤引》,票价5元。而门内售票处额外注明:5元,奉茶。
连茶资都已包含在内,还能听满两个小时———这样的开销着实不多。
通往舞台处的墙壁已有些剥落,而舞台倒同一般的书场没两样,两位评弹演员,一桌两椅,两架麦克风。台下8排靠背座,百余个位子,记者一数,竟有60多位听客———在所谓电影“大片”都难以在下午时光吸引多少观众的今天,这样的上座率不算低。
下午3点半,当日书目结束,听客陆续走出。蓝色的卷帘门拉下,雅庐书场的一天营业结束,全天仅两小时。
站在门口往外望,对面街上“依法动迁”、某某“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的字样醒目地跃入眼帘。
拆迁传闻何来?“发展面临若干瓶颈”
【管理部门回应】雅庐书场建于1920年,自50多年前从柳林路搬迁至顺昌路后,逐步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较为悠久的评弹书场。
近年来,雅庐书场的发展面临若干瓶颈问题:首先是现有的评弹作品对现代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缺乏吸引力,雅庐的观众还是以老年观众为主体;其次,随着城区改造的逐年推进,观众人数也逐年减少,雅庐平均每天观众不足五成;第三,雅庐书场所在房屋已有90年历史,空间狭小,消防安全设施十分陈旧,维修保养工程只能“治标不治本”,安全隐患无法根治。
雅庐书场的命运,只是中国书场没落史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上半叶,评弹市场十分繁荣,上海的书场达到五六百家。那时的评弹,堪称上海滩仅弱于电影的第二大休闲活动:书场一天能演9到12场,说书人在书场唱一天,还能再去电台唱;每天演出结束后,装演出费的手巾包统统抖开,银元能装一面盆!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中心的旧区改造,旧书场纷纷让位于商场大厦,再没能够重建。
“雅庐算是幸运的。上世纪50年代初私营书场改国营,雅庐从柳林路迁出来,得到了一个唱绍兴戏的场子,就是现在的地方,当时场内可坐400多人,生意兴旺。改革开放后,雅庐开了早场、日场、夜场,一年能有1000多场演出,还捧出了上海市书场里唯一一个劳动模范。”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介绍。
拆还是不拆?“可能面临动拆迁”
【管理部门回应】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评弹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保障我区仅有的雅庐书场的正常运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场地维修和人员等日常开支。
根据居民区内不宜建造剧场的有关规定,也考虑到目前雅庐书场处于旧式居民里弄区,将来可能面临动拆迁,经相关部门研究后,拟于明年在区文化馆内增设固定的雅庐书场演出场所,这样既可以还市民一个设施安全、环境舒适的书场环境,同时也通过评弹艺术传播,进一步丰富、充实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我们不拆的。”采访一开始,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便如此主动告知。
据了解,该地段正在进行的动拆迁,确实不包括雅庐书场。然而,根据管理部门的回应,其将来面临动拆迁的可能性并不小,但“雅庐”品牌可保留“迁”往区文化馆。
这家有91年历史的评弹书场,位于城市中心旧式里弄顺昌路一间有90年历史的房屋内。
盛夏的下午,记者绕到弄堂里的雅庐书场门口,在好几辆自行车、电动车簇挤着的上方,在许多待售的廉价睡衣、休闲装悬挂着的右方,有传统的大红色牌子介绍当日书目:1点半,常熟评弹团《双凤引》,票价5元。而门内售票处额外注明:5元,奉茶。
连茶资都已包含在内,还能听满两个小时———这样的开销着实不多。
通往舞台处的墙壁已有些剥落,而舞台倒同一般的书场没两样,两位评弹演员,一桌两椅,两架麦克风。台下8排靠背座,百余个位子,记者一数,竟有60多位听客———在所谓电影“大片”都难以在下午时光吸引多少观众的今天,这样的上座率不算低。
下午3点半,当日书目结束,听客陆续走出。蓝色的卷帘门拉下,雅庐书场的一天营业结束,全天仅两小时。
站在门口往外望,对面街上“依法动迁”、某某“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的字样醒目地跃入眼帘。
拆迁传闻何来?“发展面临若干瓶颈”
【管理部门回应】雅庐书场建于1920年,自50多年前从柳林路搬迁至顺昌路后,逐步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较为悠久的评弹书场。
近年来,雅庐书场的发展面临若干瓶颈问题:首先是现有的评弹作品对现代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缺乏吸引力,雅庐的观众还是以老年观众为主体;其次,随着城区改造的逐年推进,观众人数也逐年减少,雅庐平均每天观众不足五成;第三,雅庐书场所在房屋已有90年历史,空间狭小,消防安全设施十分陈旧,维修保养工程只能“治标不治本”,安全隐患无法根治。
雅庐书场的命运,只是中国书场没落史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上半叶,评弹市场十分繁荣,上海的书场达到五六百家。那时的评弹,堪称上海滩仅弱于电影的第二大休闲活动:书场一天能演9到12场,说书人在书场唱一天,还能再去电台唱;每天演出结束后,装演出费的手巾包统统抖开,银元能装一面盆!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中心的旧区改造,旧书场纷纷让位于商场大厦,再没能够重建。
“雅庐算是幸运的。上世纪50年代初私营书场改国营,雅庐从柳林路迁出来,得到了一个唱绍兴戏的场子,就是现在的地方,当时场内可坐400多人,生意兴旺。改革开放后,雅庐开了早场、日场、夜场,一年能有1000多场演出,还捧出了上海市书场里唯一一个劳动模范。”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