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吧 关注:35,715贴子:917,174
  • 11回复贴,共1

有脊椎动物演化顺序纠错上中下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8-03 15:05回复
    再说说“蜥脚类恐龙→鸟类(主要是飞鸟)”不能成立的理由。蜥脚类恐龙的身体构造和兽脚类的身体构造相同,均由前肢、后肢、头部、躯干、尾巴五部分组成。但是运动方式不同,兽脚类恐龙行走、奔跑时仅用后肢支撑整个躯体重量,而蜥脚类恐龙行走、奔跑时用前肢和后肢共同支撑整个躯体重量,故可知对蜥脚类恐龙而言,有:
    躯体重量=前肢重量+后肢重量+躯干重量
    前肢力量=前肢重量×前肢力量约数
    后肢力量=后肢重量×后肢力量约数
    奔跑速度=前肢力量×后肢力量 ÷躯体重量
    根据蜥脚类恐龙的运动等式可知:蜥脚类恐龙的前肢若如兽脚类恐龙般闲置,则整个躯体重量单纯由后肢承担,则奔跑速度等于零,若此时蜥脚类恐龙不能飞翔,则其运动速度等于零。蜥脚类恐龙的前肢和鸟类(主要是飞鸟)的翅膀是同源器官,但是蜥脚类的前肢用于爬行适于蹬地,而鸟类(主要是飞鸟)的前肢用于飞翔适于拍打空气,由于作用机理的不同,因此相应的器官并不通用。若蜥脚类恐龙的前肢演化为鸟类(主要是飞鸟)的翅膀,则其爬行能力减弱,根据蜥脚类恐龙的运动等式可知,蜥脚类恐龙前肢力量减弱则其奔跑速度减慢,并且转化为翅膀的部分越多奔跑速度愈慢,而飞翔却是在生物体翅膀拍打空气的力量大于自身躯体重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蜥脚类恐龙产生鸟类特征伊始至具有完整的飞翔能力的漫长时间内,前肢转化为翅膀的蜥脚类恐龙相当于在正常蜥脚类恐龙奔跑速度减慢的情况下和其它正常蜥脚类恐龙展开生存斗争。对蜥脚类恐龙而言,前肢转化为翅膀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在自然界中,蜥脚类恐龙的前肢逐渐转化为鸟类(主要是飞鸟)的翅膀的演化是不能成立的,“蜥脚类恐龙→鸟类(主要是飞鸟)”的演化顺序也不能成立的。
    


    IP属地:山东4楼2011-08-03 15:08
    回复
      2025-11-13 01: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分割线-------------------------------------------------------------------分割线


      IP属地:山东5楼2011-08-03 15:09
      回复
        有脊椎动物演化顺序纠错中集
        作者:江浇灌(Email:jangqiufu@yahoo.cn)
        既然兽脚类恐龙和蜥脚类恐龙都无法向鸟类(主要是飞鸟)演化,那么其它的兽脚类爬行动物和蜥脚类爬行动物以及兽脚类哺乳动物由于身体构造和运动方式和兽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相同,同样不会向鸟类(主要是飞鸟)演化。总之,“爬行类→鸟类(主要是飞鸟)”和“哺乳类→鸟类(主要是飞鸟)”的演化顺序在自然界中都是不能成立的。
        抛开理论谈现实。由于基因突变产生具备鸟类(主要是飞鸟)特征的变异并不是中生代时期(距今4亿年前至距今2.5亿年前)某些生活于地球表面的爬行类动物的专利,既然中生代的爬行类动物能产生,那么新生代的爬行类动物亦能产生。当然,新生代的哺乳类动物亦能产生。如果适于飞翔的性状真的能在爬行类或哺乳类动物身上积累,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能从自然界中发现品种繁多的具备鸟类特征的爬行类或哺乳类动物。可是事实上没有!如今的鸡、鸭、鹅、鸵鸟等等具备鸟类特征的动物均是由某些飞鸟翅膀退化而演化来的,并非由某些爬行类动物基因突变演化而来。再说了,今天的鸡、鸭、鹅、鸵鸟等等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毫无疑问比中生代的那些由于基因突变而初步具备鸟类特征的兽脚类恐龙更接近鸟类(主要是飞鸟)。今天的鸡、鸭、鹅、鸵鸟等动物尚不会向鸟类(主要是飞鸟)演化,更别说中生代的那些孬种了!
        “鱼类→两栖类”不能成立的理由:
        我国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教科书《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章节中说:“在古生代的泥盆纪时期,频繁的地壳运动使得许多浅水水域抬升为陆地,使得原先生活在这些水域中的鱼类迫于生存需要而上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上岸生活的鱼类逐渐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最终演化为两栖类动物。”
        这种说法完全是臆想!鱼类初上岸生活时其陆地生活能力毫无疑问很弱,那么它们在水域干涸时上岸生活将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水域干涸后鱼类上岸生活要穿越由于水域干涸所形成的原水域水平面与水域干涸后的水域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斜坡(如图所示)。
        在由于水域干涸所形成的原水域水平面与现水域水平面之间的斜坡的垂直高度h值为1000毫米时,若斜坡L与现水平面的角度∠a为30度,则斜坡L为2000毫米,若∠a为90度,则L为1000毫米时,若∠a≈0则斜坡L无限长。假如“鱼类→两栖类”的演化顺序成立,今天的两栖类动物是在鱼类上岸生活数亿年之后演化成型的,今天的两栖类动物尚要每天往返于水域与陆地之间十余次,那么鱼类刚上岸生活时由于陆地生活能力比今天的两栖类动物弱,毫无疑问要每天往返于水域与陆地之间十余次甚至几十次。因此在h值为1000毫米时无论∠a为何值对鱼类而言均很艰难,对初上岸生活的鱼类而言,垂直高度h值越小越好。鱼类若要上岸生活,应在水域满溢即垂直高度h=0时上岸而不应在水域部分干涸或严重干涸时上岸。鱼类作为一种终身水生有脊
        椎动物,世代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生活的时期,鱼类个体依靠鳃从水中过滤获取氧气,依靠鳍拍打水流获取反向作用力移动身体,它们若要上岸生活毫无疑问要具备相当的陆地爬行和从空气中呼吸氧气的能力,以保证其在陆地生活期间能在陆地上获取足够的食物、氧气等各种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正常的新陈代谢。
        鱼类终身世代生活在水中,一般的鱼类其陆地爬行和从空气中获取氧气的能力都为零。若某些鱼类由于基因突变产生适于陆地爬行和呼吸空气获取氧气的能力,并逐代积累直至具备相当的陆地生活能力的时间为一万年。那么在这一万年中,鱼类若上岸生活将因为无法在岸上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而死亡;若生活于水中则因原本适于游泳的鳍收拢为两栖类的适于蹬地爬行的圆柱状的肢体,适于从水中过滤获取氧气的鳃呼吸转化为适于从空气中过滤获取氧气的肺呼吸,那么和其它没有产生适于陆地生活变异的鱼类个体相比,相当于游泳能力减弱和部分屏住呼吸。因为鱼类的鳍展开面很大呈扇形适于拍打水流,而两栖类成年个体的肢体呈准圆柱形适于在陆地爬行。但由于两栖类动物成年个体的肢体和鱼类的鳍相比展开面小,不利于拍打水流。使用相同大小的力量驱动相同重量的两栖类动物的肢体和鱼类的鳍拍打水流则鳍获得的反向作用力比两栖类动物的肢体获得的反向作用力要大得多。在自然界中由于过度繁殖的客观存在,在这一万年中产生适于陆地生活性状变异的鱼类个体相当于在正常鱼类个体游泳能力减弱和鳃呼吸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和其它正常鱼类个体展开生存斗争,毫无疑问无法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而在自然界中生活一万年。再看看今天的青蛙,青蛙的幼体是在变态发育具备陆地生活的能力之后才上岸生活的,那么试问那些初上岸生活的远古鱼类完成变态发育了吗?没有证据显示它们实施了变态发育。因此鱼类由于基因突变产生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并逐代积累直至拥有在陆地上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演化在自然界中是不能成立的。“鱼类→两栖类”的演化顺序在自然界中是不能成立的。
        


        IP属地:山东6楼2011-08-03 15:10
        回复
          抛开理论谈现实,由于基因突变产生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并不是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生活于地球表面水域中的某些鱼类个体的专利,既然古生代的鱼类能产生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那么中生代、新生代的鱼类亦能产生。如果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真的能在鱼类身上积累,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应该能从自然界的水域中发现种类繁多的具备陆地生活能力的鱼类。可是事实上没有!在21世纪的自然界中,河流、湖泊、近海等水域,水域干涸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有时一个10平方米的水塘因所生活水域干涸而死的鱼类个体即数以万计,为什么没有哪条鱼上岸生活呀?因为它们不具备陆地生活的能力。在21世纪的自然界中,鲸鱼应该是和陆生爬行动物最接近的水生有脊椎动物了。鲸鱼的祖先原本生活于陆地上,具备在陆地上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进入水中生活之后,经过数万年的水中生活,适于陆地爬行的性状逐渐消失。如今的鲸鱼已完全丧失了陆地生活的能力,若鲸鱼上岸生活则必死无疑。鲸鱼演化的例子可以反证: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无法在水中积累。
          “两栖类→爬行类”不能成立的理由:
          两栖类动物是幼年生活于水中,通过变态发育具备陆地生活的能力,成年个体生活于陆地上的变温有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不能成立的理由所言:适于陆地生活的性状无法在水中积累,那么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将永远无法获得完整的陆地爬行和从空气中呼吸获取氧气的能力。可是爬行类动物的幼仔从出生那天起就具备完整的适于陆地生活的能力。因此可以断定:爬行类动物的幼仔并非起源于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爬行类动物并非起源于两栖类动物。
          


          IP属地:山东7楼2011-08-03 15:10
          回复
            分割线-------------------------------------------------------------------分割线


            IP属地:山东8楼2011-08-03 15:10
            回复
              两栖类的起源:“鱼类→两栖类”不能成立的理由前面已经说明,而鸟类、哺乳类、爬行类都是体内受精的有脊椎动物,比体外受精的有脊椎动物高级,不会演化为体外受精的动物。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两栖类起源于“体外受精,具有变态发育特征,幼年个体生活于水中,成体个体生活于陆地”的无脊椎动物!环顾无脊椎动物界,只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某些物种具有“体外受精,幼年个体生活于水中,通过变态发育具备陆地生活能力,成年个体生活于陆地”的特征,比如蚊子、蜻蜓等。因此可以判断:两栖类动物起源于昆虫类。
              鱼类的起源:鱼类是体外受精,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有脊椎动物,由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比体外受精的动物高级,因此,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都不会向鱼类演化。鱼类只能可疑起源于体外受精的有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两栖类动物就是体外受精的有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生活于水中,通过变态发育具备陆地生活的能力,两栖类动物的成年个体生活于陆地上。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发育是建立在单个两栖类动物个体其身体内部控制变态发育的基因完好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将有一部分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变态发育无法顺利进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通过对两栖类动物的幼体持续照射强X射线导致它们变态发育无法顺利进行),这些变态发育无法顺利进行的两栖类幼体,如能在水中获得足以维持自身新陈代谢正常运行的氧气、食物等各种生活资料,那么应该能够演化成为体外受精,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有脊椎动物-----鱼类。
              和两栖类动物的情况相同,昆虫类动物个体的变态发育也是建立在单个昆虫个体其身体内部控制变态发育的基因完好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样有一部分幼年生活于水中的昆虫由于基因突变或其它原因导致变态发育无法正常进行,无法获得适于陆地生活的能力而成为终生生活于水中的昆虫。如果“昆虫→两栖类”的演化顺序成立,说明昆虫具有演化为生活于水中的有脊椎动物的条件,那么那些终生生活于水中的昆虫应该能够演化成为终生生活于水中的有脊椎动物-------鱼类。
              根据以上对五大类有脊椎动物的起源的梳理而绘成的有脊椎动物演化图谱如下:
              显生宙中生代(距今4.0亿年前至距今2.5亿年前)~显生宙新生代(距今2.5亿年前至今)
              冷血鸟类→冷血鸟类
              鱼类→鱼类
              爬行类→爬行类 两栖类→两栖类
              昆虫→昆虫 昆虫→鱼类
              昆虫→冷血鸟类 冷血鸟类→爬行类
              昆虫→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
              昆虫→两栖类 恒温鸟类→哺乳类
              冷血鸟类→恒温鸟类 爬行类→哺乳类
              哺乳类→哺乳类
              显生宙古生代(距今6.5亿年前至距今4.0亿年前)~显生宙中生代(距今4.0亿年前至距今2.5亿年前)
              冷血鸟类→冷血鸟类 鱼类→鱼类
              爬行类→爬行类 两栖类→两栖类
              昆虫→昆虫 昆虫→鱼类
              昆虫→冷血鸟类 冷血鸟类→爬行类
              昆虫→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
              昆虫→两栖类 恒温鸟类→哺乳类
              冷血鸟类→恒温鸟类 爬行类→哺乳类
              元古宙新元古(距今36亿年前至距今6.5亿年前)~显生宙古生代(距今6.5亿年前至距今4.0亿年前)
              昆虫→昆虫 昆虫→鱼类
              昆虫→冷血鸟类 冷血鸟类→爬行类
              昆虫→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
              昆虫两→栖类
              下载 (386.34 KB)
              半小时前 下载 (407.72 KB)
              半小时前 下载 (303.52 KB)
              半小时前
              识图说明:
              1各纲有脊椎动物在各个地质年代存在与否依据地质年代表2002年版结合本文观点加以推理。
              2、箭头“→”意为演化,表示箭头起始端的物种演化为箭头指向端的物种,但是有的演化顺序有待考证。
              从图上可以看出:一种有脊椎动物可能有多种起源,虽然有的演化顺序有待考证,但并非是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演化顺序相似的另外一种叠罗汉式演化顺序。


              IP属地:山东10楼2011-08-03 15:12
              回复
                我的天,这不乱套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8-03 16:01
                回复
                  2025-11-13 01:09: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因为麻雀会选择最快速度逃避危险推出恐龙不可能进化出飞行能力这给力了
                  但求该实验详细,别又是脑补就好
                  昆虫进化出鱼类,不知道原始脊索动物该怎么办
                  全篇除了扯淡还是扯淡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8-03 16:53
                  回复
                    话说按这篇扯淡文,不知道文昌鱼是哪来的……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8-03 16:54
                    回复
                      嘈点太多


                      IP属地:福建14楼2011-08-03 17:43
                      回复
                        这么牛B的文章 science和nature不收真是天理不容啊


                        IP属地:安徽15楼2011-08-03 18: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