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妇女节,中国内地称“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下面是心理学工作者韦志中写给幸福女人的两封信,我要说的是,女人,你的名字不叫脆弱,你本来就很美,也能很幸福。
一、做幸福女人要“和而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中不仅包含自己的价值观、气质、性格等,还会包含着自我之外的重要他人。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道路,是和许多重要他人一起并 存的。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妈妈,而妈妈在育儿前后也是一样。这种情景就像歌中唱的一样“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过段时间小孩 子的自我开始发育,重要他人就要减少,如果妈妈不从孩子的自我中逐渐撤出自己,妈妈不好受,孩子也痛苦,这就又应了《宝莲灯》的那句歌词“娘痛苦我就不幸 福”。
恋爱了,我亲自把另一个人请进我的自我中来,或许还有不请自来。从远到近彼此愉悦,逐渐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热 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人不见了失魂落魄,这个时候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必然阶段,但时间长了,就需要看看相互的比例是多少,如果你中全部是我,我就会觉 得被控制,我中全部是你,我就会有可能失去自我。
东方人的自我发展道路是上下线为主,左右线为辅。少年时候自我中的重要 他人主要是父母,青年和中年时期有一部分重要他人转向恋人、伴侣,老年时候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儿子或者孙子。西方人的自我发展道路是左右线主,上下线 为辅。儿童时期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到少年时期就转向社会中的伙伴,直到离开家庭,或者找到恋人,这个时候自我中的重要他人基本都是平行线上的 人。而父母们养育孩子属于一个“义务”,而不是作为自我中的重要依恋对象,因为他们的自我中的主要重要他人也是平行的。
从东西方的文化心理发展看自我和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及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思维,给我们的社会婚姻制度提供参考,给现代正在传统和 现代中渴望找到自我,然后又一度迷失了自我的人们寻找不同的出路。而不一定非要沿着西方人的文化心理背景下所产生的思路解决我们的问题。
相比而言东方的女性比西方人难做的多,年少时候在父母的自我中。长大后在先生的自我中,后来又成为孩子自我中的重要他人。分寸拿捏不好,自己痛苦别人难受, 更可怕的是不小心就会失去自我,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为谁而活”了。在中国,一个女性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中国人讲究天地对应,阴阳调和。在其他文化下的家 庭中如果女性做了天,男性做了地,或者相互交替,这或许是正常的事情,但在东方文化下,一个女性如果做了天,就有可能让一群人心理不适应,这就好像月亮在 白天出来了,会让人无所是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自我模式,正在通过各种 方式走向一致。对于东方女性来说,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要面对夹杂着男性中心主义所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原始的自我 价值观的约束,前者可能会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在叛逆中寻找出路,结果迷失真正的自我。后者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在自我冲突中产生内疚、自责、甚至自虐的人 格条件。而两种结果都是令你们自己,以及你们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不幸福的事情。
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女人们如何在 建设自我的同时,还能够幸福呢?那就需要做到既保留自我的同时,又能拥有重要他人,并与他们和谐相处。合理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比例,不同排序。离开原生家 庭之后,你的各种依恋需要,尽量在平行关系中获得,也就是朋友和恋人中获得,朋友那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真诚,恋人那里获得亲密和性依恋,从而实现自我的和 谐。在拥有孩子的最初几年,孩子会成为你自我中的重要他们人,但不要因此而赶走你的平行级的重要他人,许多女性就是在生孩子之后没有朋友和老公。这会导致 最后孩子也不能顺利发展平行关系,建构他的健康自我体系。去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平行关系,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化过程。这样大家都能相安无事,用一个真正 的“和而不同”自我价值观,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既符合东方文化心理,有何现代发展趋势接轨。就不会那么容易失去自我了,还可以拥有社会的身份认同和发 展认同。
下面是心理学工作者韦志中写给幸福女人的两封信,我要说的是,女人,你的名字不叫脆弱,你本来就很美,也能很幸福。
一、做幸福女人要“和而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中不仅包含自己的价值观、气质、性格等,还会包含着自我之外的重要他人。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道路,是和许多重要他人一起并 存的。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妈妈,而妈妈在育儿前后也是一样。这种情景就像歌中唱的一样“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过段时间小孩 子的自我开始发育,重要他人就要减少,如果妈妈不从孩子的自我中逐渐撤出自己,妈妈不好受,孩子也痛苦,这就又应了《宝莲灯》的那句歌词“娘痛苦我就不幸 福”。
恋爱了,我亲自把另一个人请进我的自我中来,或许还有不请自来。从远到近彼此愉悦,逐渐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热 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人不见了失魂落魄,这个时候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必然阶段,但时间长了,就需要看看相互的比例是多少,如果你中全部是我,我就会觉 得被控制,我中全部是你,我就会有可能失去自我。
东方人的自我发展道路是上下线为主,左右线为辅。少年时候自我中的重要 他人主要是父母,青年和中年时期有一部分重要他人转向恋人、伴侣,老年时候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儿子或者孙子。西方人的自我发展道路是左右线主,上下线 为辅。儿童时期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到少年时期就转向社会中的伙伴,直到离开家庭,或者找到恋人,这个时候自我中的重要他人基本都是平行线上的 人。而父母们养育孩子属于一个“义务”,而不是作为自我中的重要依恋对象,因为他们的自我中的主要重要他人也是平行的。
从东西方的文化心理发展看自我和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及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思维,给我们的社会婚姻制度提供参考,给现代正在传统和 现代中渴望找到自我,然后又一度迷失了自我的人们寻找不同的出路。而不一定非要沿着西方人的文化心理背景下所产生的思路解决我们的问题。
相比而言东方的女性比西方人难做的多,年少时候在父母的自我中。长大后在先生的自我中,后来又成为孩子自我中的重要他人。分寸拿捏不好,自己痛苦别人难受, 更可怕的是不小心就会失去自我,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为谁而活”了。在中国,一个女性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中国人讲究天地对应,阴阳调和。在其他文化下的家 庭中如果女性做了天,男性做了地,或者相互交替,这或许是正常的事情,但在东方文化下,一个女性如果做了天,就有可能让一群人心理不适应,这就好像月亮在 白天出来了,会让人无所是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自我模式,正在通过各种 方式走向一致。对于东方女性来说,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要面对夹杂着男性中心主义所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原始的自我 价值观的约束,前者可能会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在叛逆中寻找出路,结果迷失真正的自我。后者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在自我冲突中产生内疚、自责、甚至自虐的人 格条件。而两种结果都是令你们自己,以及你们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不幸福的事情。
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女人们如何在 建设自我的同时,还能够幸福呢?那就需要做到既保留自我的同时,又能拥有重要他人,并与他们和谐相处。合理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比例,不同排序。离开原生家 庭之后,你的各种依恋需要,尽量在平行关系中获得,也就是朋友和恋人中获得,朋友那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真诚,恋人那里获得亲密和性依恋,从而实现自我的和 谐。在拥有孩子的最初几年,孩子会成为你自我中的重要他们人,但不要因此而赶走你的平行级的重要他人,许多女性就是在生孩子之后没有朋友和老公。这会导致 最后孩子也不能顺利发展平行关系,建构他的健康自我体系。去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平行关系,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化过程。这样大家都能相安无事,用一个真正 的“和而不同”自我价值观,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既符合东方文化心理,有何现代发展趋势接轨。就不会那么容易失去自我了,还可以拥有社会的身份认同和发 展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