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026贴子:3,017,571

“不出户,知天下”的重新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观点曾被认为是唯心的,反对社会实践的。在我看来,这种解释在实际上缺乏对于《道德经》全书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对老子的这一观点作了孤立的说明。
实际上,老子这样说,是要强调直观内省以体认“道”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抟之不可得”,无所不在的,因而是不出家门,就可以推知天下;不望窗外就可以推知天道,就可以悟知宇宙的规律。
应该从《道德经》的全书来观察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且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当作一种比喻来看,则可以理解老子这样说是强调对于“道”的认知需要通过“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来完成。老子认为,在心灵的虚静状态中,根据自古以来“道”控制一切事物,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道”是怎样开始的,就可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就可以认识到“道”的根本了。那么,还需要走出大门,窥视窗外,去认识“道”吗?
还要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外界的诱惑是认识“道”的真谛的障碍。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认为,人的这种种内心的欲望是认识“道”的真正障碍。如果不能排除内心的这种种欲望和拒绝不了外界的诱惑,那么真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走出的越远,向外去追寻“道”,向外在的知识上去寻求“道”,就会愈远愈迷,离“道”就会越来越远了。所以,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是说,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就可以认识“道”,就可以认识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
当然,老子这样说,易生误解。望文生义,便会得出老子是反对社会实践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牢记老子是在作哲学的概括,则会超越这种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何况,老子并非完全排斥对社会实践经验的认知。老子在五十四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可见,老子也还是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来认识“道”的。这也可以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这一命题的有力的补充。
对经典作孤立的或者不考虑进入语境的解读的情况,据我粗浅的观察,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1楼2011-07-22 21:23回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未卜先知是为玄。
    或许哲学是一种解释,但是,其中玄妙可能也不单单哲学能解释就是老子真意。
    从贫道所经历来看,玄妙之能事或许真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此为贫道亲历且好似已窥得些许门径但虚无缥缈之能事实难驯服。在无事实根据前姑且放下真伪之辩,潜心修行筑基,火候一到或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吧


    IP属地:四川2楼2011-07-22 21:53
    收起回复
      2025-08-18 19:59: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洞世后的修为法
      楼主似乎跑题,哪真有天生神力,即便是无生有,或是无师自通,都是从狭隘的学习片面,转而师从万物!
      不有超凡阅历,不知俗世规则和常理,何以关门深思?
      有了一定的读解事物与原理的能力时,那时需要撇开表面有千差万别的世事了,这样更有益于获得同一和根本的认识。
      获得太多至理甚同却外像迷惑的,不但没有增加自己的见解,反而让自己远离真实,肤浅下知道的少之又少了。


      4楼2011-07-22 22:30
      收起回复


        6楼2011-07-23 06:46
        回复
          在零下30度的北方,你们村子的小溪结冰了,那么附近的许多小溪都会结冰,这不要一一去看。


          7楼2013-09-01 09:59
          回复
            这是讲读书,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8楼2013-09-02 18:13
            回复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作为却可以有所成就。
              这是一个怎样的令人不可置信的结论!这就意味着人完全可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见微知著!”关键是人是否可能以自己独有的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达到自己愿意认知的世界?先不说别的,先看看老子自己以自己的结论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在过去看似很玄的结论,竟然随着“上帝粒子”的发现得到了证明。“上帝粒子”的发表表明了世界上一切有质量的物质竟然都是无质量的粒子生成的,这不正证明了老子在2500年前就得出的“有生于无”的结论吗?就此来看,只要能够按照老子所说的“致虚静,守静笃”,跳出自己的立场、私欲乃至经验知识去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就能把事情看清看透。


              IP属地:河南10楼2013-10-16 18:57
              收起回复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中还有不太理解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解释应该是: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还有“不为而成”(解释应该是:不作为却可以有所成就。)还是不太理解。人以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人应该是人到外面见识得越多就知识经验越丰富。而“不为而成”看来应理解为“无为”,即不刻意干扰事物正常的运转进程,否则若真得遇事什么都不干,那是为懒人张目了。


                IP属地:河南11楼2013-10-16 19:10
                回复
                  2025-08-18 19:53: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地,一大人身;
                  人在天地之间,犹细胞之在身体。
                  人身,一小天地。
                  人修身调理细胞,犹如天地运行万物。
                  故而,不出户,知身可知天地。


                  12楼2013-10-16 19:55
                  回复
                    这个道理和佛家的道理是相通的,老子是强调内观,不是外求,老子不是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吗,向外求的话,你求的越多,求的都是知识上的东西,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学的越多,反而会使智慧下降,智慧要靠悟的,要损之又损,才能达到清静无为,这个跟社会实践是两码事,他不是在讲社会实践的问题,大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足不出户就可得,怎么个得法,那就要内观(佛家讲禅修,道家修内丹),通过内观而得大道,而不是外求,外求只能求小道,老子讲的是道的层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东西,要靠实践才能得到的(修内丹),恰恰是肯定了实践,而不是否定了实践,建议大家学学佛学,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13楼2014-04-13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