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观点曾被认为是唯心的,反对社会实践的。在我看来,这种解释在实际上缺乏对于《道德经》全书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对老子的这一观点作了孤立的说明。
实际上,老子这样说,是要强调直观内省以体认“道”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抟之不可得”,无所不在的,因而是不出家门,就可以推知天下;不望窗外就可以推知天道,就可以悟知宇宙的规律。
应该从《道德经》的全书来观察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且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当作一种比喻来看,则可以理解老子这样说是强调对于“道”的认知需要通过“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来完成。老子认为,在心灵的虚静状态中,根据自古以来“道”控制一切事物,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道”是怎样开始的,就可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就可以认识到“道”的根本了。那么,还需要走出大门,窥视窗外,去认识“道”吗?
还要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外界的诱惑是认识“道”的真谛的障碍。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认为,人的这种种内心的欲望是认识“道”的真正障碍。如果不能排除内心的这种种欲望和拒绝不了外界的诱惑,那么真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走出的越远,向外去追寻“道”,向外在的知识上去寻求“道”,就会愈远愈迷,离“道”就会越来越远了。所以,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是说,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就可以认识“道”,就可以认识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
当然,老子这样说,易生误解。望文生义,便会得出老子是反对社会实践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牢记老子是在作哲学的概括,则会超越这种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何况,老子并非完全排斥对社会实践经验的认知。老子在五十四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可见,老子也还是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来认识“道”的。这也可以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这一命题的有力的补充。
对经典作孤立的或者不考虑进入语境的解读的情况,据我粗浅的观察,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实际上,老子这样说,是要强调直观内省以体认“道”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抟之不可得”,无所不在的,因而是不出家门,就可以推知天下;不望窗外就可以推知天道,就可以悟知宇宙的规律。
应该从《道德经》的全书来观察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且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当作一种比喻来看,则可以理解老子这样说是强调对于“道”的认知需要通过“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来完成。老子认为,在心灵的虚静状态中,根据自古以来“道”控制一切事物,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道”是怎样开始的,就可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就可以认识到“道”的根本了。那么,还需要走出大门,窥视窗外,去认识“道”吗?
还要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外界的诱惑是认识“道”的真谛的障碍。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认为,人的这种种内心的欲望是认识“道”的真正障碍。如果不能排除内心的这种种欲望和拒绝不了外界的诱惑,那么真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走出的越远,向外去追寻“道”,向外在的知识上去寻求“道”,就会愈远愈迷,离“道”就会越来越远了。所以,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是说,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就可以认识“道”,就可以认识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
当然,老子这样说,易生误解。望文生义,便会得出老子是反对社会实践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牢记老子是在作哲学的概括,则会超越这种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何况,老子并非完全排斥对社会实践经验的认知。老子在五十四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可见,老子也还是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来认识“道”的。这也可以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这一命题的有力的补充。
对经典作孤立的或者不考虑进入语境的解读的情况,据我粗浅的观察,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