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来一个贴子(顾骏 学者)
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首先归功于大学适龄段人口的持续下降和大学扩招的持续效应。以上海为例,每年高考人数不断减少,2008年为9.93万人,2009年下降为7.5万人,2010年为6.6万人,2011年只有61170人,相比2008年,减少38%以上,而同期大学招生数并未同步减少,结果自然是录取比率不断提高。特别是所谓“名校”多年来跟着非名校搞扩招,直接导致“优质生源”门槛降低:本来“明前茶”就那么些,现在要的量大了,只能把清明之后头几天的一起“笑纳”。所以,即使仍为“北清”嫡系,其质量差了不少,如此情况下还想保持生源质量,就只能靠挖其他名校墙脚,招徕优秀考生。
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还得益于现在各大名校在诸多方面都是“彼此彼此”,除了校名之外,实在看不出多大区别。大家都抢着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抢着开设易于就业或发财的热门专业,反把原来最有吸引力的特色,扔去了爪哇国,一些曾经以理工类见长的名校,也跟着办人文、金融、影视之类的专业,既无根底,又无特色,除了借校名忽悠考生之外,没有多少真金白银,不抢高分考生,会让最低录取分数线过于难看,要抢考生,又没有杀手锏,只好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