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以前保留下来的一些碎片吧~从她第一次离开开始。
“这两天,为什么如此想念一个人。
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眼神,每句话语,都被过滤成了那个人的一颦一笑。头一次,忍住不在文中用“你”这个第二人称。这个字虽能使抒情更到位,但文字的味道却会有异于真实中的那份若即若离的朦胧感。
(挣扎这么久,还是忍不住写了这文啊...)
一遍遍过着脑海中的一些画面的时候,就会象当时找那人确认过消息后跑下楼时一样,晶莹溢上眼眸。
“这应该也是实习的吧。”大家说。“不像啊,虽然声音很秀气,说话很温柔,但眉宇间,举手投足里都透着自信与熟练啊。”独自一人不同的观点,也是唯一认对那人身份的。
【至今不知道为什么,你看到那名字时的惊讶;然后点名,用后来才知道是你一贯的温柔冷静的目光看着。(怎么又变“你”了...哎,原来这么想告诉那人啊。)】
那时,互相都不过是个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角色。
后来,楼梯上碰到那人,礼节性地打招呼却并没理会。想必不认识。
那人几乎天天要见到了。
很郁闷那人的到来,听不进那人的话。可不能耽误自己。于是用讽刺的语调向别人调侃,说有多喜欢那人。然而,最后这成了现实。
天天三番五次地去找那人汇报工作。有一句没一句地乱侃。帮那人清理桌子,看到那人用一个很儿童的喜羊羊的杯子,我笑那人。
不知不觉中,习惯了,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习惯了抓着习题或自己咬了几个晚上的笔杆子弄出来的总结找那人解疑;习惯了在整栋楼奔上奔下找那人;习惯了笑着对那人说:“我帮你吧。”结果那人手中提的东西;习惯了别人议论那人如何如何时心中自然地厌恶;习惯了做实验时担心那人受伤的紧张地注视。有了那么那么多的习惯。
那人在走廊上给讲解着,细声细气的,一会儿望望这边,温柔地说想想;课前,找那人照的头痛,那人却因为和其他人不熟,不愿进教室,而站在一旁的回廊出茕茕远望,让人哭笑不得;那人让大家做试验冷场,自觉地解围,此后再无此现象......天天的碰面,那人终于绝不会忘记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