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先谈谈一节功法中具有三节的问题,当处于「涵养」阶段开始入静时,「翕聚」就是「涵养」,「蛰藏」也是「涵养」,到了「翕聚」阶段,「涵养」「蛰藏」都是「翕聚」,到了最后「涵养」、「翕聚」也就是「蛰藏」,中间一层还可以依此类推。不须要改变意念所守的部位(窍),而这部位自会分开;这就是所谓「无形之窍」,那怕部位有千处万处,也只是一处。不须要改变功法所立的阶段(时),而阶段自会分开,这就是所谓「无候之时」,那怕阶段分成元会运世(一世,为三十年;一运为十二世;一会为三十运;一元为十二会。),也只是一刻而已。
一般来说,心神不到极静阶段,它就是不能动;即使动,也是一种妄动,而不是本体的动。所以说:「心神因对事物有所感受而动,那是人性的欲望所驱使;而不因对事物有所感受而动的心,那才是天地之动。不要用天的『动』来对应天的『性』,这句话说的是个『欲』字。」欲望就在于有「物」。这就是《易经艮卦,象词》所反对的「出位」之思,是一种有「动」的动。如果能做到一念不起,于是正念就会产生;正念也就是「真意」。在这寂然大定之中,天机忽动,那不就是无念的动吗?所谓「无为而为」,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我那首律诗的头二句,已经全部概括了金华的作用。下面二句,意思是「日月互体」的意义,「六月」指离卦的火;「白雪飞」是指离卦中间一爻的真阴,将返归于坤()也。「三更」指坎卦的水;「日轮」指坎卦中间一爻的阳,将要赫然返归于干()。所谓「取坎填离」就包含在这两句诗当中。再下面二句,说的是斗柄作用,能够升降整个气机,「水中」岂不是坎卦吗?「巽风」指的就是眼睛,眼光照入坎宫(下丹田),吸引那太阳之精。「天上」指的就是干宫(头顶),「游归食坤德」,指神入气中,天入地中,须要温养神火。最后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那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开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这句名言,请看孔学的精髓是从《大学》所讲的「知止」开始,到「止于至善」归结;也就是开始于无极,终归结于无极之义;佛学的精髓是以《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一大藏教旨;我们道学,则以老子所讲的「致虚极」来完成性命全功。总而言之儒释道三教不过是用一句话,来作为出死护生的神丹。那神丹又是什么呢?就是「一切要处无心」罢了,虽然我们道家功法中,最奥秘的就是这个「沐浴」,可是整个一部功法,不过用「心空」两个字就足以全部概括了之。现在我用这句简单的话点破玄机,省掉你们各位再费几十年功夫去参访了!
各位还不明白前面所讲的「一节中具有三节」的意义,现在我再以佛家的「空、假、中」三观作为例证,这三观当中,头一个是「空观」,就是叫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空虚的;第二个就是「假观」,虽然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了空虚,但又不能把万物都毁掉,还要在这名为空虚的世界里建立一切事物;只是把它们看成虚假的而已。第三个就是「中观」,既不能把万物毁掉,又不对万物执着,保持若即若离的中路。当你在修头一个「空观」的时后,虽然已将万物看成空虚,但也知道它们不能毁掉,也知道不应当对它们执着,其实你是兼修「假观」和「中观」了。不过你毕竟还是以「看得空」为着力点。所以说,在修空观时,空当然是空观,假也是空观,中也是空观。依此类推,修假观时是在用字上下的力量居多,假当然是假观,但空也是假观,中也是假观。同理,在修中观时也把万物想成是空的,但不叫它空,而叫它中;也把万物看成是假的,但不叫它假,而叫它中;至于中,就更不用说,必然叫它中了。
我虽有时单独说离卦,有时也兼说离坎二卦,但中心意思究竟没有变动。我开口就提示过「枢机全在两眼」。所谓「枢机」指的是用。用这个来斡旋造化,不是说造化只有这一点点。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口、鼻七窍,全都是光明宝藏;难道我只知道取两个眼睛,而其它就一概不闻不问吗?不是,请看上面所讲的,用坎卦的一阳,还要用离卦的光去照摄,就可以明白。朱玄育先生曾经讲过:「瞎子不好修道,但聋子不碍事」。这与我说的有什么两样?我只不过特别强调一下谁是主,谁是辅,谁轻,谁重而已。
日和月原是一种物质,日中含真阴,其实日中之暗处,实际上是月的精华,所以「月窟」并不在月上,而在日上,所谓月之窟,应当叫月留的窟。不然的话,直接说月就行了,何必说「月窟」。月中含有真阳,其实月中之白处,就是日的光华;日光反照在月上,这叫作天给的根;不然的话,直接说天就行了,何必说「天根」。一个日,一个月,分开了只能看成是半边,合起来才是一个全体;这好比一夫一妇,个人独居,就不成家室;只在有夫有妇的情况下,那一家才算是完全。但是,用人间事物来比喻大道,是不完全妥贴的。因为夫妇二人分开,仍然是两个人体;而功法中的日月两者分开了,就不成全体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眼和耳也是一个整体。我说,瞎子已没有耳朵,聋子已没有眼睛了。这样看来,说甚么一件东西?两件东西?说甚么六根?六根其实就是一根。说甚么七窍?七窍其实就是一窍!我说的这些话,只是透露它们相通的地方,所以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你们各位却专门抓住那些间隔的地方,所以随时会掉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