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蝙蝠狂犬病
在数个大陆的蝙蝠中都可检出狂犬病病毒,而且蝙蝠已经被确定为目前已区分出的7种狂犬病病毒基因型中6种的媒介物(见第节2.2)。在生活史特性上,翼手目与食肉类动物狂犬病宿主相当不同:它们较小,活得较长,种群固有增长率较低,不同类别的蝙蝠占据着边界明确的生态位。因此,蝙蝠狂犬病病毒在性质上一定有别于那些引起食肉类动物狂犬病的病毒。此种陈述仍是一种假说,因为对蝙蝠狂犬病的群体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尚无足够的研究。
8.2.1 非洲、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的狂犬病病毒
分离自非洲蝙蝠的狂犬病病毒为基因型2和4,而分离自欧洲蝙蝠的病毒被确认为基因型5和6。
Lagos蝙蝠病毒(LBV)是大型非洲食果蝙蝠(Megachiroptera)的一种病毒(基因型2),1956年首次从尼日利亚的黄毛果蝠(Eidolon helvum)中分离出来,此后又从中非共和国、塞内加尔和南非的其他种类的蝙蝠中分离出该病毒。在南非纳塔尔(Natal)省可见一种造成肩毛果蝠(Epomophorus)大量死亡的动物流行病,该地仍能不时地分离到此病毒。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人的确认病例。
杜文海格(Duvenhage)病毒(DUVV)(基因型 4)于1970年首次分离于一位病人;该病人在南非德兰士瓦省(Transvaal)被食虫蝙蝠咬后5 周死于狂犬病脑炎。此后,在2种食虫蝙蝠中发现了该病毒:一种在南非,另一种在津巴布韦。
在过去50年中,欧洲的蝙蝠中被诊断出不明原因的狂犬病散发病例。1985年,一位蝙蝠生物学家在芬兰死于狂犬病。与此同时,北欧的其他地区(主要是丹麦和荷兰)记录到该病在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中的流行。目前,人们在欧洲确认了2组蝙蝠病毒:源于大棕蝠的为EBLV-1(基因型5);从鼠耳蝠属(M. dasycneme和M. daubentonii)中分离出来的罕见毒株为EBLV-2(基因型6)。欧洲共确认了4例由蝙蝠传播的人狂犬病病例:2例在俄罗斯联邦(1977和1985);1例在芬兰(1985);最近的1例在苏格兰(2002)。
1996年,从澳大利亚(一个自1867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狂犬病的国家)东海岸的食果蝙蝠(飞狐,Pteropus alecto)中分离出新的狂犬病病毒,ABLV(基因型7),并从食虫蝙蝠中分离出该基因型的一个亚型。澳大利亚已经确认了2例由ABLV引起的人狂犬病死亡病例。
在欧洲被确认为狂犬病病毒宿主的食虫蝙蝠正在向亚洲蔓延。EBLV相关病毒也几乎无疑会出现在亚洲。同样也不难想象在澳大利亚蝙蝠中发现的狂犬病病毒在南亚也有同伴。到目前为止,尚未再次发现此类病毒分离物。
8.2.2 美洲食虫蝙蝠中的狂犬病
目前,美洲的蝙蝠狂犬病病毒都属于基因型1。美洲有大量在遗传和抗原特性方面不同的基因型1的变种,在不同种类的蝙蝠中流行。一个蝙蝠种群中可存在几个变种,各变种在地理分布上会有交叉。常可见到病毒溢出到陆地动物。虽然北美洲温带地区人狂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约有半数的病例是因感染蝙蝠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与银毛蝙蝠(silverhaired bats)(Lasionycteris noctivagans)和浅黄家蝠(Pipistrellus subflavus)有关的病毒。
8.2.3 吸血蝙蝠狂犬病
吸血蝠狂犬病是包括加勒比地区在内的美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圆头叶蝠(Desmodus rotundus)为主的吸血蝙蝠一直带有一种与其他美洲蝙蝠病毒有关的基因型1病毒,经常会传播给家畜和人。吸血蝙蝠传播的牛麻痹型狂犬病对家畜养殖业有重大的经济方面的影响
在数个大陆的蝙蝠中都可检出狂犬病病毒,而且蝙蝠已经被确定为目前已区分出的7种狂犬病病毒基因型中6种的媒介物(见第节2.2)。在生活史特性上,翼手目与食肉类动物狂犬病宿主相当不同:它们较小,活得较长,种群固有增长率较低,不同类别的蝙蝠占据着边界明确的生态位。因此,蝙蝠狂犬病病毒在性质上一定有别于那些引起食肉类动物狂犬病的病毒。此种陈述仍是一种假说,因为对蝙蝠狂犬病的群体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尚无足够的研究。
8.2.1 非洲、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的狂犬病病毒
分离自非洲蝙蝠的狂犬病病毒为基因型2和4,而分离自欧洲蝙蝠的病毒被确认为基因型5和6。
Lagos蝙蝠病毒(LBV)是大型非洲食果蝙蝠(Megachiroptera)的一种病毒(基因型2),1956年首次从尼日利亚的黄毛果蝠(Eidolon helvum)中分离出来,此后又从中非共和国、塞内加尔和南非的其他种类的蝙蝠中分离出该病毒。在南非纳塔尔(Natal)省可见一种造成肩毛果蝠(Epomophorus)大量死亡的动物流行病,该地仍能不时地分离到此病毒。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人的确认病例。
杜文海格(Duvenhage)病毒(DUVV)(基因型 4)于1970年首次分离于一位病人;该病人在南非德兰士瓦省(Transvaal)被食虫蝙蝠咬后5 周死于狂犬病脑炎。此后,在2种食虫蝙蝠中发现了该病毒:一种在南非,另一种在津巴布韦。
在过去50年中,欧洲的蝙蝠中被诊断出不明原因的狂犬病散发病例。1985年,一位蝙蝠生物学家在芬兰死于狂犬病。与此同时,北欧的其他地区(主要是丹麦和荷兰)记录到该病在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中的流行。目前,人们在欧洲确认了2组蝙蝠病毒:源于大棕蝠的为EBLV-1(基因型5);从鼠耳蝠属(M. dasycneme和M. daubentonii)中分离出来的罕见毒株为EBLV-2(基因型6)。欧洲共确认了4例由蝙蝠传播的人狂犬病病例:2例在俄罗斯联邦(1977和1985);1例在芬兰(1985);最近的1例在苏格兰(2002)。
1996年,从澳大利亚(一个自1867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狂犬病的国家)东海岸的食果蝙蝠(飞狐,Pteropus alecto)中分离出新的狂犬病病毒,ABLV(基因型7),并从食虫蝙蝠中分离出该基因型的一个亚型。澳大利亚已经确认了2例由ABLV引起的人狂犬病死亡病例。
在欧洲被确认为狂犬病病毒宿主的食虫蝙蝠正在向亚洲蔓延。EBLV相关病毒也几乎无疑会出现在亚洲。同样也不难想象在澳大利亚蝙蝠中发现的狂犬病病毒在南亚也有同伴。到目前为止,尚未再次发现此类病毒分离物。
8.2.2 美洲食虫蝙蝠中的狂犬病
目前,美洲的蝙蝠狂犬病病毒都属于基因型1。美洲有大量在遗传和抗原特性方面不同的基因型1的变种,在不同种类的蝙蝠中流行。一个蝙蝠种群中可存在几个变种,各变种在地理分布上会有交叉。常可见到病毒溢出到陆地动物。虽然北美洲温带地区人狂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约有半数的病例是因感染蝙蝠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与银毛蝙蝠(silverhaired bats)(Lasionycteris noctivagans)和浅黄家蝠(Pipistrellus subflavus)有关的病毒。
8.2.3 吸血蝙蝠狂犬病
吸血蝠狂犬病是包括加勒比地区在内的美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圆头叶蝠(Desmodus rotundus)为主的吸血蝙蝠一直带有一种与其他美洲蝙蝠病毒有关的基因型1病毒,经常会传播给家畜和人。吸血蝙蝠传播的牛麻痹型狂犬病对家畜养殖业有重大的经济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