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中,他写道:“童年的哭泣始终保持没有停止过……好比修道院的钟声白天被市井的嘈杂所掩盖,人们误以为钟声已停,直到万事万籁俱寂时才有遐尔可闻。”
木棉岛的呼唤,就似那修道院的钟声,一直在我的心底,永不止息。她的呼唤是如此急切,如此令我难以安宁。
我曾不是地陷入思索中,真有这么一个名为“木棉”的小岛么?她是昔日的鼓浪屿岛么。
是也?非也?
我一直记得幼年时,曾和《锦瑟》里的薇薇一样,长时间地看着老屋里的水井。“阳光仅在暑天午后的某个时刻直射水井,向井底投下绿莹莹的一道光柱。在绿莹莹的光柱下,我可以窥见隐藏在平静水面下崎岖不平的井壁、凹凸起伏的井底。光柱转瞬即逝,井面下的世界倏地隐没,水面平静如镜……”
真实与虚幻,于我而言,像那井下忽隐忽现的世界,若即若离。
昔日的鼓浪屿,在时光中渐行渐远。她的背影,苍白而冷清,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中、在散发着潮气与尘土气息的书页中、在老人悠远而深沉的目光中踯躅。岁月参差为古榕,枝繁叶茂,阳光透隙而过,她的真貌,碎成了一地的斑斑影影。
谁能,看清她?
我宁愿相信,她是那样的一个小岛:岛上木棉繁盛,木棉花(英雄花)开时,朵朵鲜红若血,傲立枝头;我确信,岛上的人们,并非是那么一群习惯于在咖啡暖香、靡靡曲乐声中回首暮色,欣赏残败的人,他们正气禀然、铁骨铮铮;他们视荣誉为生命、理智开明、知行并进;他们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誓死捍卫正义与民族尊严;他们是永远挺立着的民族脊梁。
透帘飒飒西风,
幽香似带忍冬,
为请敛风翼,
好令伊人将息,
好令伊人将息。
民国期间鼓浪屿“论语派”文人邵庆元七十年前之译作,时常萦绕我心,与木棉岛的呼唤,交织为一体,融合为一体。
伊人何处将息?何时将息?
写木棉系列是,我曾长时间地听波切利的《Melodramma》:“这是我的歌,爱的颂歌。我正为你引吭高唱,伴随着苦痛,如此激烈,如此强大,深深刺伤了我的心。明亮的晨光苏醒,田野间传来酒气的芳香……”
谨以此书,献给,木棉岛。献给,他们。
文|李秋沅
木棉岛的呼唤,就似那修道院的钟声,一直在我的心底,永不止息。她的呼唤是如此急切,如此令我难以安宁。
我曾不是地陷入思索中,真有这么一个名为“木棉”的小岛么?她是昔日的鼓浪屿岛么。
是也?非也?
我一直记得幼年时,曾和《锦瑟》里的薇薇一样,长时间地看着老屋里的水井。“阳光仅在暑天午后的某个时刻直射水井,向井底投下绿莹莹的一道光柱。在绿莹莹的光柱下,我可以窥见隐藏在平静水面下崎岖不平的井壁、凹凸起伏的井底。光柱转瞬即逝,井面下的世界倏地隐没,水面平静如镜……”
真实与虚幻,于我而言,像那井下忽隐忽现的世界,若即若离。
昔日的鼓浪屿,在时光中渐行渐远。她的背影,苍白而冷清,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中、在散发着潮气与尘土气息的书页中、在老人悠远而深沉的目光中踯躅。岁月参差为古榕,枝繁叶茂,阳光透隙而过,她的真貌,碎成了一地的斑斑影影。
谁能,看清她?
我宁愿相信,她是那样的一个小岛:岛上木棉繁盛,木棉花(英雄花)开时,朵朵鲜红若血,傲立枝头;我确信,岛上的人们,并非是那么一群习惯于在咖啡暖香、靡靡曲乐声中回首暮色,欣赏残败的人,他们正气禀然、铁骨铮铮;他们视荣誉为生命、理智开明、知行并进;他们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誓死捍卫正义与民族尊严;他们是永远挺立着的民族脊梁。
透帘飒飒西风,
幽香似带忍冬,
为请敛风翼,
好令伊人将息,
好令伊人将息。
民国期间鼓浪屿“论语派”文人邵庆元七十年前之译作,时常萦绕我心,与木棉岛的呼唤,交织为一体,融合为一体。
伊人何处将息?何时将息?
写木棉系列是,我曾长时间地听波切利的《Melodramma》:“这是我的歌,爱的颂歌。我正为你引吭高唱,伴随着苦痛,如此激烈,如此强大,深深刺伤了我的心。明亮的晨光苏醒,田野间传来酒气的芳香……”
谨以此书,献给,木棉岛。献给,他们。
文|李秋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