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普通话有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但没有入声。有的专家为了迎合古音,将四声说成是平上去入,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其实,北方语的音调总体上是升高了,不仅没有入声,而且连现有的四声也错漏百出。阴平,其实是阳平,真正的阴平要比我们现在说的阴平的音调要低一些,但不是轻声,轻声实质上更接近于阳去。阳平,其实是阳上;上声,其实是阴去;而去声呢?原来却是阴上。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要将阳平压为阴平呢?其实在满清入关时,北方汉语掺杂了大量的阿尔泰语,音调普遍升高,阴平消失,原来读阳平的音绝大部分都成了阳上。而为了与古诗词的平仄相符,只好硬把阳平按成了阴平,把阳上按成了阳平。剩下的阴去和阴上,怎么办呢?就只好随便借了上声和去声两个名字给安上去了事。前面已有说,普通话的音调是升高了,失去了阴平、阳去和两个入声,但这还好些,有的地方才只剩下三声,而盛唐时中国的音调有12声……唉,可悲哉!总体来说,北方语听起来就象滚皮球一样,根本没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感觉,毫无美感。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根本没能在北方汉语体现出来,这是我们最钻心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