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150里,便到邛崃。邛崃自古称繁庶,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称,也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文君故里往西100里,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便到天台山。初会天台山,是在一个半阴半晴的深秋的上午。从此,在我心底里便出生了一个或许永恒的结——天台山情结。
一、山门印象与随想
出乎意料之外,天台山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山口前的山门,其主体结构为两根巨大无比的浅蓝色圆形立柱。它在三面崇山峻岭包围的平台间拔地而起,临风浴雾,气势磅礴,衬托出天台山的雄奇秀丽,给入山者一种试看天下,谁与争锋的感觉。虽然未完全揭起天台山的面纱,而天台山的魅力已开始让人领略到了。
从资料可知,天台山属于著名的丹霞地貌,由于长期的的流水切割和风化剥蚀,大自然的神力在原来的向斜山地上雕琢出“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美妙胜景而形成,人称山奇、石怪、林幽、水美。其主峰玉霄峰拔地1800多米,状若冲天高台。古人云:天台天台,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
历史上,天台山曾经有过儒、释、道三家风云际会、兴旺繁荣的辉煌时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山中的宗教文化先后逐渐衰落,并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其显赫时代似乎从此一去不复返。而其北面相距200里的青城山和南面相距300里的峨嵋山,其宗教文化却有近一步的发展,以至盛极一时,分别成为道教第五洞天和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无论如何,天台山的确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时期。川中民间至今有“先天台,后峨嵋”之说。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深圳河对岸的那位歌手,道出了宇宙万物间多少真谛,何人何事能保持永恒的光辉,或者永不消逝呢?秦风汉月,唐歌宋舞,曾经何等辉煌。千百年后的今天,谁又看见了,谁又听见了?辉煌也好,衰落也罢,都只不过是宇宙时空的更叠和物质的运动形式而已。循环变化,生长消亡,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规律。只要曾经拥有,便值得永远骄傲。
天台山,你将永恒,永恒在我这个游子的心中。
二、大侠与桥
穿过山门,沿山道或石级逶迤而上,举目四顾,会生出许多感觉。四面之山岭,如巨刀自上而下削过般陡峭,嶙峋交错的石块如巨兽狞牙,怪模怪样。石缝石峡之间,长满了枝繁叶茂的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望着那些怪石头和密密的树丛,我想大概连飞鸟也难于飞到山顶上去。走着走着忽然间觉得,川中大侠叶云孙随时会从石缝中跳将出来,手握利剑决战天山神芒凌未风。或者我以为,只有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武林高手才会出没于这样的地方?
过铁索桥,观长虹飞瀑,穿越神蜂窟,在响水滩瀑布前小驻,再登小天梯,便到观音桥。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而此观音桥,却是在作为河床的那些巨大的石块上面凿出一连串若隐若现的石级而成,似桥非桥,似路非路。我蹑手蹑脚地走上观音桥,蹲下身去拔弄一下清凉的河水,心想这桥怎么会与感化众生的菩萨连在一起呢?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桥头边的石碑上是有解释的,但我一向对于神话传说之类不感兴趣,也就没有阅读。不过我想,桥存在的价值总是便于人的通行,说明古代人们已经需要频繁地往来于河的两岸,也就佐证了天台山当年的兴旺与繁荣。而往返于两岸者,大概多为山上扎根生息繁衍的农夫野妇,寺庙里的僧侣、尼姑、道士,前来朝拜的香客,进山采药的药师、伐木者,也许还有发奋炼武之人。他们来到这崇山峻岭之上,藏身于茂林修竹之中,也许为逃避战乱、逃避瘟疫、逃避他们承担不起的赋税,也许是为回归自然、回归宁静、远离尘世的喧器,摆脱世事的纷扰,也许是为寻找宝藏、寻找灵丹妙药,寻找登上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或者追求天下无敌雄冠武林的武艺,但毕竟世事难如意,到头来,当他们感到一生为之奋斗与追求的梦想或愿望无法实现或满足时,他们便企盼借助神佛的力量来排除心中的孤寂、傍徨与痛苦。于是感化众生的菩萨便成为他们的力量源泉。他们企盼着从这桥上走过去,一生的梦想与追求就会变成现实,得到满足。结局可想而知,他们最后都将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将他们的躯体遗留在这天台山上。经过千百年的分解风化,成为土壤,成为有机质或无机质,被青草树木吸收。也许在这山上随便摘下一片叶子,都有当年某个和尚或者道士身上的蛋白质或者氨基酸。儒、佛、道、农、药、武,辉煌与暗淡,凡夫俗子与天下无敌,这时一切都已没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