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同人小说作者在使用固定式内视角时都需要区别自己的心情和聚焦人物的感情。有些同人作者在固定式内视角的作品中描述聚焦人物的相貌(黑发/金发;深蓝的眼睛之类),让读者感到聚焦人物有自恋倾向;或是描述聚焦人物内心活动过多,使人物显得自我中心。这是因为作者对聚焦人物过于迷恋,而在创作时混入了自己对人物的感情造成的,是此类视角的同人小说中常见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对其他人物的称呼。例如《凤凰的夏天》中始终用“卢平”来指莱姆斯·卢平的角色,即使在后面章节中从小天狼星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描述时也是如此。第十四章中的“他是这样一个蠢货,确保唐克斯对卢平了解的第一件事,在他的名字之后,就是那个”一句,明显是小天狼星的心理活动。鉴于小天狼星与卢平多年的友谊,他在应该想到的是卢平的教名“莱姆斯”或是他的外号“月亮脸”。这里使用“卢平”,显得十分生硬。
在文学作品中,固定式内视角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创作不可靠的聚焦人物。罗琳笔下的哈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魔法石》里,由于读者一直追随哈利的视角经历情节发展,所以直到最后才发现罪魁祸首竟然不是哈利一直怀疑的斯内普,而是看似懦弱无能的奇洛。不可靠的聚焦人物不仅有助于制造悬念和意外的结局,而且如果聚焦人物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抱有偏见,真相大白时读者往往会对遭到曲解的人物产生更大程度的同情。就同人小说而言,由于很多读者在阅读之前已经对一些人物抱有好感,对人物背景的了解也超过聚焦人物,所以这种带有偏见的聚焦效果会更为明显。哈利波特小说中很多人物彼此厌恶,例如哈利和马尔福、哈利和斯内普、小天狼星和斯内普等等,如果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视角出发,刻意突出他/她对另一个人物的偏见,暗中强调遭到歧视的人物的高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形式在同人小说中出现不多,一个可能性是同人作者不愿代入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另一种可能则是这种视角对作者叙述能力的要求较高,同人作者力不从心。2)转换式内视角是指作者在整篇小说中采取不同人物的视角,但每个场景都严格地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出发,仍然属于内聚焦。这种手法很接近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只不过聚焦人物不断变化而已。转换式内视角在篇幅较长的同人小说中更为常见,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ROBIN4的“Promise Unbroken”,小说讲述哈利前往霍格沃茨上学,与罗恩、赫敏结识的时候,视角不断在他们三人之间切换。这种写法既保证了读者贴近角色,容易产生同情和共鸣,又可以全面地叙述情节发展。此外,当同人作者格外关注的人物不止一个时,这种写法也可以让作者得以细致地描写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这种视角也受到同人作者的青睐。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手法不如固定式内视角自然流畅,留给读者想象和诠释的空间也会小得多。有一次我问一个X档案的同人作者,她为什么不在一部作品中只使用一个主人公的视角,而她的回答是“难度太大”。要通过一个聚焦人物的眼光向读者传达其他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同时确保故事的主要线索都按照作者的意图发展,需要一定的技巧。转换式内视角的频繁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同人小说作者的叙述水平与罗琳之类的专业作家仍有一定距离。
3)多重式内视角是从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件事件,我手头最好的例子是WaneyAroma的《沉沦的距离》的前两章,分别从罗恩和赫敏的角度出发,讲述两人为凤凰社工作时的一次邂逅。KrisLaugh的Perspectives: The Prank,从分别从每个相关人物的角度出发,讲述小天狼星当年骗斯内普到尖叫棚屋去见变成狼人的卢平的“恶作剧”,也是一个例子。但后者使用第三人称,而不是多重式内视角中更常见的第一人称。这种手法像转换式内视角一样,能够全面地展现情节发展的每个细节,同时保证读者与角色的共鸣。由于描述的是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反应,因此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更清楚地看到人物个性的区别。但多重式内视角并不好写,特别是不同人物的声音不好掌握。KrisLaugh和WaneyAroma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语气上看,读者难以看出几位聚焦人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