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吧 关注:280,463贴子:2,848,965

粤语书面语 -- 陈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陈云
原题为《粤语书面语的两途》(上、下)


1楼2011-06-14 16:40回复
    粤语书写有雅俗两途,两者都有时代错置的误解,要辨别清楚。所谓雅,是粤语的音韵、语汇、语法和套语都有雅言痕迹。粤语音韵来自秦汉,语汇上溯先秦,大者来自唐宋,例如唐朝语汇,今日在北方话变成倒装词,语言仍是日用词,如人客(客人)、挤拥(拥挤)、紧要(要紧)、心甘(甘心)、配搭(搭配)、千秋(秋千)、跷蹊(蹊跷)、油漆(漆油)、士兵(兵士)、弟兄(兄弟)、衔头(头衔)、取录(录取)等。
    所谓俗,就是将口语用俗字、谐音字、英文拼音来记录,也就是现今的写法。
    粤语语法有先秦特色,如双宾语语序(我卑钱渠)、我钱多过你、食多一啖饭之类。套语之有何贵干、欢迎之至、何罪之有、莫奈之何等,来自宋元白话之套语。往日,这些是通行口语,俗人听粤曲和读传奇故事多了,也识得讲有请、有失远迎、有怪莫怪之类,今日由於学子与传统戏曲和传奇脱节,才觉得是老古雅言。
    粤语书写,首先是将口语的雅言继承下来,坚持写今日、食饭、饮水、人客、衔头、取录、多过你、我去英国、等我来、一生之类,毋须写今天、吃饭、喝水、客人、头衔、录取、比你多、我到英国去、让我来和一辈子。这关一失守,粤语书写便失陷。来自古语的粤语口语、北方人可以望文生义的粤语口语,不坚持,保卫粤语的防线便崩溃了,其他便不消提。这些粤语雅言,务必写入日常的通信和公文,使粤语雅言可以扶持写朴实的中文,对抗来自北方的洋化中文和共党八股。
    例如,港人写官式的邀请函,写「敬启者:素仰阁下书画兼善,享誉文林,敝人不避冒昧,恳请阁下拨冗光临,使敝人之书画展览开幕礼,顿生清辉」之类,而不是写「尊敬的某某:我十分敬佩您的书法修养,特别邀请您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的书画展开幕式,让我也沾点光芒」之类。
    其次,是将俗写的粤字回复本字,逐渐恢复望文生义的汉、唐、宋本字,例如将「我哋」写回「我等」(等读「地」的音),将「佢」写回「渠」,将「冇」写回「无」,将「嚟」写回「来」之类。将粤语口语接回唐宋的白话,取得活水源头,之后再推广其他今人觉得生僻的本字,例如徂(咗)、尐 (啲)、恁(咁)、睼(睇)之类。
    语言的书写系统是当代交流的,也是承上启下的,要有当代交流的活力,更要有文献传承的基础。要缔造稳固而有丰富表达能力的粤语书写,并非如普通话教中文一般,主张「我手写我口」,而是寻回历史文献的参照,白话文学的参照。如此,方可写出流丽的粤语白话文。粤语要成文,自成一国,必须如《水浒传》、《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一般,经历几代文人的创作和评论。
    至於在过渡期间,必须掌握通用白话文,而掌握通用白话文的方法,也不是日日练习普通话,而是一样要阅读唐、宋、明、清和民初的白话文学。
    


    2楼2011-06-14 16:40
    回复
      2025-11-28 06:0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宋代大儒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於保育粤语,颇有启发。首先,心清必须源正,取得源头活水,便可细水长流。其次,粤语俗写之「佢」,本字为「渠」,有大儒之诗为证。
      南宋之汉音,略见消散,朱夫子乃有感叹,只有广东人保持中原古音:「因说四方声音多讹,曰:『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 来。』(《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杂类》)粤音古且雅,粤字亦然,论粤语书写,若是古文,各地写得一样,只是粤语保留古汉语语法、古雅套语成语及单音节 词最多,写起古文,可以胜过其他方言区的人。粤语口语中的实字,如食、饮、镬、行、髀、脚、面、癫之类,是秦汉言语,北方口语的吃、喝、锅、走、大腿、 腿、脸、疯之类,反而后出。然而到了虚词,粤语表达感情语气的虚词就失诸过古,太古老了,秦汉之后北方文人的书面语少用,粤语的虚词,失去文书锻炼,例如 徂(咗)与尐 (啲),宋代白话用「了」和「些」,粤语虚词徂(咗)与尐(啲),便失去语法与章句之寄托,只能以片言只字,独存於粤人口语之中。无章法之 承托,粤语虚词难以入文,这是粤语书写之一大缺失,一大危机,粤人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克服。
      至於实词入白话文,也要依照文句调整,例如粤 语讲「头」,不讲「脑袋」,文章大可写「头」,但为了配合章法节奏,也要用成语或复词。如北方白话「干这回事儿,可要丢脑袋的」,粤语人写的通用中文,便 要写「做此等事,当心人头落地」,与宋人白话无异。至於「做尔尐嘢,因住人头落地」,就只能是粤语书写(粤文),不是通用中文。
      往昔粤人过分推崇古雅,文人在诗词与古文下了苦功,却无文人白话语录及白话文学流传,令粤语虚词难以入文。到了白话,粤语便要调整,有一番适应过程。
      因 汉语书面语的白话一路,始终在北方形成,在语汇、节奏和套语之上,形成北方口语的书写系统,粤语少有优势,顶多只是对等,平分秋色而已。例如朱熹语录那句 「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前句是古文,来自古代文献,各地方言都无优势,后句却是北方白话。用粤人口语,可以写为「却系广中人讲得声音 尚好」。「却是」可以写为「却系」,「说得」可以写为「讲得」,「尚好」沿用古文,写为口语「几好」,便有歧义,不知是「尚好」(都几好噃)还是「尚 可」(都几好吖)。
      朱熹论学之言,本来雅洁,变了粤语,也是不多不少,无赚无蚀。然而若是谈情说爱、卿卿我我之北方白话,如《红楼梦》第 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怀整衣。袭人过来给他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大腿 处,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吓的忙褪回手来,问:『是怎麼了?』」
      换了粤语书写,便是如此:「却说秦氏因听到宝玉梦中叫渠乳名,心中纳闷,又不得问明。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怀整衣。袭人过来帮渠绑裤带时,刚伸手至髀处,只觉冰冷粘湿一大笪,吓得赶紧缩番手来,问:『系乜嘢来架?』」
          
      当 中不变的部分,便是文言或南北共同的白话(也是源自文言),例如「整衣」(整衫)。变了的部分,是粤语口语。当然,这样一变,场景便由金陵(南京)来了广 州或香港了。至於语助词,粤语特多,那个含羞答答、故作无知的「架」,便是粤语独有,北方所无。以此观之,粤语书写,只要假以时日,承接文言及白话文学之 悠长传统,也可大放异彩,独步天下。
      


      3楼2011-06-14 16:41
      回复
        正體版:
        粵語書寫的兩途(上)
        作者 陳雲 | 三文治 –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上午12:01
        粵語書寫有雅俗兩途,兩者都有時代錯置的誤解,要辨別清楚。所謂雅,是粵語的音韻、語彙、語法和套語都有雅言痕跡。粵語音韻來自秦漢,語彙上溯先秦,大者來自唐宋,例如唐朝語彙,今日在北方話變成倒裝詞,語言仍是日用詞,如人客(客人)、擠擁(擁擠)、緊要(要緊)、心甘(甘心)、配搭(搭配)、韆鞦(鞦韆)、蹺蹊(蹊蹺)、油漆(漆油)、士兵(兵士)、弟兄(兄弟)、銜頭(頭銜)、取錄(錄取)等。
        所謂俗,就是將口語用俗字、諧音字、英文拼音來記錄,也就是現今的寫法。
        粵語語法有先秦特色,如雙賓語語序(我卑錢渠)、我錢多過你、食多一啖飯之類。套語之有何貴幹、歡迎之至、何罪之有、莫奈之何等,來自宋元白話之套語。往日,這些是通行口語,俗人聽粵曲和讀傳奇故事多了,也識得講有請、有失遠迎、有怪莫怪之類,今日由於學子與傳統戲曲和傳奇脫節,才覺得是老古雅言。
        


        4楼2011-06-14 18:17
        回复

          傳承香港的粵語書寫,首先是將口語的雅言繼承下來,堅持寫今日、食飯、飲水、人客、銜頭、取錄、多過你、我去英國、等我來、一生之類,毋須寫今天、吃飯、喝水、客人、頭銜、錄取、比你多、我到英國去、讓我來和一輩子。這關一失守,粵語書寫便失陷。來自古語的粵語口語、北方人可以望文生義的粵語口語,香港人也不堅持,保衛粵語的防線便崩潰了,其他便不消提。這些粵語雅言,務必寫入日常的通信和公文,使粵語雅言可以扶持香港人寫樸實的中文,對抗來自北方的洋化中文和共黨八股。
          例如,香港人寫官式的邀請函,要盡量寫「敬啟者:素仰閣下書畫兼善,享譽文林,敝人不避冒昧,懇請閣下撥冗光臨,使敝人之書畫展覽開幕禮,頓生清輝」之類,而不是寫「尊敬的某某:我十分敬佩您的書法修養,特別邀請您抽出時間來參加我的書畫展開幕式,讓我也沾點光芒」之類。
          其次,是將俗寫的粵字回復本字,逐漸恢復望文生義的漢、唐、宋本字,例如將「我哋」寫回「我等」(等讀「地」的音),將「佢」寫回「渠」,將「冇」寫回「無」,將「嚟」寫回「來」之類。將粵語口語接回唐宋的白話,取得活水源頭,之後再推廣其他今人覺得生僻的本字,例如徂(咗)、尐 (啲)、恁(咁)、睼(睇)之類。
          


          5楼2011-06-14 18:17
          回复

            至於實詞入白話文,也要依照文句調整,例如粵 語講「頭」,不講「腦袋」,文章大可寫「頭」,但為了配合章法節奏,也要用成語或複詞。如北方白話「幹這回事兒,可要丟腦袋的」,粵語人寫的通用中文,便 要寫「做此等事,當心人頭落地」,與宋人白話無異。至於「做爾尐嘢,因住人頭落地」,就只能是粵語書寫(粵文),不是通用中文。
            往昔粵人過分推崇古雅,文人在詩詞與古文下了苦功,卻無文人白話語錄及白話文學流傳,令粵語虛詞難以入文。到了白話,粵語便要調整,有一番適應過程。
            因 漢語書面語的白話一路,始終在北方形成,在語彙、節奏和套語之上,形成北方口語的書寫系統,粵語少有優勢,頂多只是對等,平分秋色而已。例如朱熹語錄那句 「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前句是古文,來自古代文獻,各地方言都無優勢,後句卻是北方白話。用粵人口語,可以寫為「卻係廣中人講得聲音 尚好」。「卻是」可以寫為「卻係」,「說得」可以寫為「講得」,「尚好」沿用古文,寫為口語「幾好」,便有歧義,不知是「尚好」(都幾好噃)還是「尚 可」(都幾好吖)。
            


            8楼2011-06-14 18:19
            回复


              10楼2011-06-14 19:59
              回复
                讲得甚为有理,呢张帖唔应该畀佢沉落去。


                IP属地:广东12楼2011-06-15 00:04
                回复
                  2025-11-28 06:0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推至成精品。


                  13楼2011-06-15 14:27
                  回复
                    好文再推


                    14楼2011-06-15 16:44
                    回复


                      15楼2011-06-15 22:23
                      回复

                        中意
                        大家撑啊!!!!!!!!!!!!!!!!!!!!!!!!!!!!!!!


                        16楼2011-06-16 16:46
                        回复
                          唔错,好似有问题。。。


                          IP属地:广东17楼2011-06-16 17:10
                          回复
                            關聯文章 - 王業不偏安
                            http://tieba.baidu.com/f?kz=1117950689


                            18楼2011-06-23 16:25
                            回复
                              2025-11-28 05:54: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文章,拜讀.


                              19楼2011-06-24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