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吧 关注:289,202贴子:13,094,134
  • 2回复贴,共1

活着的传奇----写在大考之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记
在青春时代,因为种种压力和挫折,有好多人会产生各种极端的逃避方法,比如像隐居了,出走了,私奔了,出家了,轻生了......但是,只要能咬着牙挺过那个阶段,你就会完成一个从软弱到坚强的阶段蜕变,你就不会再这么极端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渐渐发现,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和胜利。所以,老人们活了那么多年,什么都看开了。什么金钱、地位、权势、美貌......都是零。年轻人动辄轻生,而他们却更愿意活着、他们只想活着。哪怕是很卑贱、很丑陋、甚至疾病缠身饱受折磨,他们也会努力地活下去。
     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和胜利。就这么简单。
在冬天将要过完时,张大爷的老伴去世了。他的神情很哀伤,但也很平静,没有了年轻人经历生离死别时那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此后又将是一个个新的四季轮回。
最开始注意他,是老公问我:“你猜,刚才那个在垃圾堆上捡废纸的老头今年多大了?”我说:“六十多了吧?”老公一笑:“八九十了!” 是吗?他看起来很健朗,完全不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哦!这么大岁数还得捡废纸谋生,真令人同情!老公看出我的心思,说:“他是个退休干部。人家捡废纸不是为了挣钱,是嫌家门口太脏了!”
年近九十的张大爷眼神睿智,举止麻利,还很健谈,一张口,标准的普通话。听说他是从部队转业到淇县的。六零年左右,张大爷还在高村当干部,当时全国各地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张大爷利用职权,私自作主,把粮库的粮食调拨出来一部分,分给辖区的乡亲,支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没让饿死一口人。后来,上级给了他严厉的批评和严重的处分。他都坦然接受。至今回想起来,他仍自认为这是他干的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降职和处分乃至劳教,都是个人损失,跟乡亲们的性命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张大爷说:“不能眼睁睁让饿死人呀!得想办法都活下来!”
后来,运动来了。全国自上而下,许多人都被整得死去活来。张大爷也在运动中被打倒了。他被摧残得遍体鳞伤,扔在黑屋子里,伤口化脓,都生蛆了。红卫兵小闯将们给他送饭时,呸呸往饭里吐唾沫、擤鼻涕,甚至撒尿,然后往他面前一递,喝令:“吃喽!”他就吃了。当然也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的,不仅被揪着头发按到饭里,还得接着挨打。<?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听了十分震惊。我吃惊的不仅是居然有人年纪轻轻就如此毒辣变态,更让我惊讶的是,张大爷在讲自己遭受的这些非人的屈辱时,是那么平静,好像是在说一些不相干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每每会为一些挫折和打击烦恼、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相比较之下,张大爷“宠辱不惊”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有几个人能达到呢?<?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原来,我们被灌输的文化一直就是“士可杀不可辱”、“宁可高贵地死、不屑屈辱地活”。所以,自古代屈原,到近代傅雷,因为失意、因为不堪凌辱,自杀的人太多太多。尤其是**时期,好多人都不堪迫害,选择了结束生命。相比之张大爷,我不由发出感叹,他们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太脆弱,“锐不堪折”,缺少韧性。
张大爷伸手一指,旁边栅栏围墙里,红花绿柳掩映的一个水泥台下,原来是一口井,谁谁谁当年就是听说下一个运动紧接着又要来了,就早早投了井,以免再次受折磨。



1楼2011-06-10 00:35回复
    年龄,是看破红尘的基础么?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1-06-10 02:19
    回复
      2025-11-27 04:24: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内容为空


      6楼2011-06-15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