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第一卷
…直到两人谈论《西厢记》以后,黛玉才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这次谈话,不但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两人品格的最好展示。所以,就让我从那次谈话开始,转入对宝钗品格的评论吧。
二、宝钗的品格
且看书中的描写: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第四十二回)
两人是何时开始看的《西厢记》?黛玉是长大以后,应该是在青春期, 可能是全书的小姐中最晚的。宝钗是从小就看。大概在七八岁左右,恐怕是全书的小姐中最早的。
看了以后有何感想?黛玉的感想是“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宝钗的感想是“移了性情,就不好救了”。
和谁一起看?黛玉只和宝玉一起看,因为书是宝玉带来的。宝钗则和家里其他女生一起看,还知道男生们也在看,而且在瞒着女生看。有趣的是,男生也知道女生在看,而且在瞒着男生看!男女双方都知道对方在看,这不稀奇,但双方居然还知道对方在瞒着本方看,这就有点儿热闹了。不难看出,薛家这些“住在一起”的青年男女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多年之后,宝钗还意犹未尽、津津乐道。她那超强的情报刺探能力,恐怕也和小时候就操练过的这种“互动”有些关系。她窃听小红的私语,以及听到后产生的感慨,就很说明问题。请看第二十七回的描写: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可以看出,宝钗的这次窃听很娴熟很成功,她对“奸淫狗盗”之徒的心理也很熟悉很理解,她的“心机”当然也“不错”,甚至比对方那两个“心机不错”的“奸淫狗盗”之徒加起来都更加地“不错”。原因很简单,这不过是她七八岁就玩剩下的东东,稍稍施展就够了,岂能栽在小红等“后学”手中?这次驾轻就熟的窃听,也告诉读者薛家的男女们当年是如何发觉对方在看、而且在瞒着“我方”看的。
…直到两人谈论《西厢记》以后,黛玉才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这次谈话,不但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两人品格的最好展示。所以,就让我从那次谈话开始,转入对宝钗品格的评论吧。
二、宝钗的品格
且看书中的描写: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第四十二回)
两人是何时开始看的《西厢记》?黛玉是长大以后,应该是在青春期, 可能是全书的小姐中最晚的。宝钗是从小就看。大概在七八岁左右,恐怕是全书的小姐中最早的。
看了以后有何感想?黛玉的感想是“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宝钗的感想是“移了性情,就不好救了”。
和谁一起看?黛玉只和宝玉一起看,因为书是宝玉带来的。宝钗则和家里其他女生一起看,还知道男生们也在看,而且在瞒着女生看。有趣的是,男生也知道女生在看,而且在瞒着男生看!男女双方都知道对方在看,这不稀奇,但双方居然还知道对方在瞒着本方看,这就有点儿热闹了。不难看出,薛家这些“住在一起”的青年男女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多年之后,宝钗还意犹未尽、津津乐道。她那超强的情报刺探能力,恐怕也和小时候就操练过的这种“互动”有些关系。她窃听小红的私语,以及听到后产生的感慨,就很说明问题。请看第二十七回的描写: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可以看出,宝钗的这次窃听很娴熟很成功,她对“奸淫狗盗”之徒的心理也很熟悉很理解,她的“心机”当然也“不错”,甚至比对方那两个“心机不错”的“奸淫狗盗”之徒加起来都更加地“不错”。原因很简单,这不过是她七八岁就玩剩下的东东,稍稍施展就够了,岂能栽在小红等“后学”手中?这次驾轻就熟的窃听,也告诉读者薛家的男女们当年是如何发觉对方在看、而且在瞒着“我方”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