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吧 关注:4,502贴子:63,141
  • 4回复贴,共1

补证林黛玉为方以智主要原型之一及考大观园各原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凤来仪凤仪里 大观园伏在陆居——补证林黛玉为方以智主要原型之一及考大观园各原型(101023补) 巢曼先前已从黛玉之遭际、泪水、孤独等等情状与生平来解析其主要原型之一实为方以智。今拟从黛玉之居所、房中摆设等来为此悟补证。先欣赏两首诗——
开门受山色。深竹当书轩。
花转钱塘路。香从流水源。
白云每幽壑。青草自荒园。
时就东溪口。殷勤渔子言。
                ——方以智《浮山在陆居此藏轩》
              



1楼2011-06-06 12:28回复
    〔方以智故居位于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朝万历XH年(1611年),为方以智祖父方大镇所建。在陆居之中堂即此藏轩。〕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宝玉《有凤来仪》
    


    2楼2011-06-06 12:28
    回复
      2025-08-03 09:1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庚辰本脂批道:“妙句!古云:‘竹密何妨水过?’,今偏翻案。”“竹密不妨流水过”出自唐朝天复年间禅师善静与中南乐普禅师的对白,原表达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这里反其义而用之,作者言外之意为:我的文章内涵如此隐密,又何妨逗漏一些原型的真实消息呢?     
      一个个慢慢的地说。
      “(方以智),江南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方以智年谱》
      众所周知,《红楼梦》大观园中林黛玉居住地“潇湘馆”(元春赐名)即有提匾曰:“有凤来仪”(宝玉提)。
      虽然“有凤来仪”一词富有出处典故(见附注),但不宜呆看,仅做个博学却无灵悟的老学究是不可取的。有时直接对应着真正作者的生平经历情况看就好——“有凤来仪”不正是“凤仪里”演化而来的吗?可以说是主要地点原型之一。且“桐城”地名,方以智在文集中也有写作“桐山”的,只“桐”字不变。在植物上就联想到梧桐,继而联想到凤凰:
      “凤凰非梧桐不栖”——古俗语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凤凰的一种),子知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庄子. 秋水篇》
      由此看来,“有凤来仪”之提名不仅适于介绍凤仪里,且与桐城有着微妙的联系。则黛玉做为以智之主要分身,须用此匾额也。
      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庚辰双行夹批:总是千奇百怪的文字。】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庚辰双行夹批:是平常言语,却是无限文章,无限情理。看至后文在细思此言,则可知矣。】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庚辰双行夹批:无限情理。】宝玉忙进厅里,见了贾母王夫人等,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待析)
      


      3楼2011-06-06 12:29
      回复
        再者殊颖. 巢曼再次提倡以红楼情节反证史实。在方以智出生地争议尚未明确的今天,结合巢曼先前文章,再看上述拙析,你相不相信以智真的是凤仪里人呢?我是宁愿相信!
        接着分析一下方以智的《浮山在陆居此藏轩》诗。关于映照“潇湘馆”最直接的情景是“深竹当书轩”——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红楼梦》第十七回
        “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红楼梦》第四十回
        以智爱竹,念念不忘记祖居之竹。在南京高座寺出家时就选择闭关于看竹轩;晚年时交代次子于在陆居此藏轩基础上扩建的报亲庵必须种竹。“报亲庵更修岩阁,种竹栽茶不敢违。”——方中德(田伯)《随侍青原将归浮渡》
        据枞阳的友人说,方谱上记载,在陆居落成未几,方以智也出生了。但方以智是否出生于在陆居还待考。若以在陆居为大观园主要原型之一,红楼反证则为:
        “王夫人等日日忙乱,直到十月将尽,幸皆全备。……”——《红楼梦》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这“十月将尽”正是方以智出生的日子——十月二十六日!依此来看,很接近方以智出生于在陆居之意。
        又,“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红楼元妃省亲中,黛玉为宝玉代笔之《杏帘在望》中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此山庄指的是浣葛山庄,后改为稻香村。是否也隐含了在陆山庄之意呢?此一处在各景中写法有些曲折,本按宝玉对大观园景都只提匾额,待元春赐名,但于这一处却提了名,巢曼以为,如此写来,却只为一处“山庄”也。故隐含在陆山庄之意甚浓。
        另一处不可不引人注目——
        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
        第一句甚合以智诗中的“花转钱塘路,香从流水源。”
        方氏族谱中载:“天启甲子,党祸正炽,公(方大镇)筮得同人于野,故罢官归,自号野同翁。题在陆之中堂曰:此藏轩。”
        上文宝玉明点“避乱之意”,正指此事。故有人提曰:“秦人旧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喻此本是很恰当的,但以智很聪明,故意说众宾客所题不过为显宝玉文采罢了。其实红楼原著每一字都不可轻轻错过。“武陵源”也出自其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方大镇以在陆居为世外桃源之意显矣。
        在陆居“兵燹之后独一轩存”,时当约以智中青年,故有“青草自荒园”一句。
        另,大观园景之主要原型与崇祯内苑密不可分。
        1642年,以智“出入内苑,见闻日广”——《方以智年谱》;“崇祯壬午,召大臣内苑,蒋八公记涵碧亭旁,激水为水碓……”——方以智《物理小识》
        崇祯召大臣内苑何事?具体在壬午年何月何日?以智未曾明写,而根据内阁“蒋八公”行止一句,概知是皇帝邀约大臣们游园散心,其间谈及物理科学与民生方面的事情。与红楼第十七回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异曲同工之处。
        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庚辰眉批:又换一章法。壬午春。】
        此处脂批记时为“壬午春”,未知是否可作为崇祯约大臣们于内苑的时节。
        


        4楼2011-06-06 12:30
        回复
          有理。


          7楼2011-07-10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