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仁怀,春意盎然。
4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栗丵战书、省长赵克志等省领导到仁怀市及茅台集团考察,要求仁怀解放思想、优化理念、拓展思路、形成共识,拿出十足的信心和强有力的措施,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大抓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在发展工业的过程当中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对在发展快车道上奔跑的仁怀干部群众,无疑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城镇舞“龙头”转调结合促“两化”
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1日,仁怀名酒工业园区9家企业总投资18.5亿的白酒及配套产业项目相继开工。这3天,既是传统意义上的辞旧迎新,也是“十一五”与“十二五”的链接点,更是仁怀强力发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双“引擎”全新起点。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回荡在各工业园区连绵不断的爆竹声,标志着酒都仁怀开始进入一个工业投资异常活跃、工业发展活力迸发的全新时期。强力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引擎,已成为推动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亮点、最强动力。
“十一五”期间,酒都仁怀一路向好。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白酒工业成为仁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他工业统筹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市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83.5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31.4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4倍和2.6倍。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9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2.2%,占遵义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5%。跨越发展的势头备受贵州各界关注。在全省经济强县市排名中牢牢地占据头把交椅,在西部百强县市的排位飙升至33位。
“十一五”初期的仁怀,多年形成的“小城市、大农村”格局导致仁怀城市发展的聚集能力弱,辐射带动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十一五”期间,仁怀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以住房保障、规划、建设、管理为工作主线,强化规划编制,拓展新区、改造旧城,完善乡镇集镇功能,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不断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城市化水平达到38.3%,城镇人口达24.8万人,城市市政道路总长达28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目前,酒都新区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路网已经形成,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茅台镇是中国酒都的核心区,为了将茅台打造成世界名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茅台酒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仁怀高标准编制了《环境整治规划》,《茅台镇风貌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年,根据《茅台镇环境整治规划》,规划了3.18平方公里的国酒新城。
就经济总量而言,仁怀在我省属于“排头兵”。但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同样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这一重要任务。从2009年3月以来,该市先后启动茅台镇环境整治、国酒新城、仁赤高速公路、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迈出坚实的步子:加快培育工业产业,提高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城镇体系,减少农民在城市人口构成中的比例。
仁怀市郊的国酒新城建设如火如荼,3条宽阔的环城大道已建成通车。一座现代化的国酒新城显出轮廓。2009年,茅台镇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按照“工业做加法、居住做减法、功能做乘法、建筑做除法”的思路正在推进茅台镇环境整治工程,逐步拆除厂区及部分地段建筑,疏减茅台镇人口,镇区人口控制在1.5万人以内。目前,南门口大道、磨槽湾路和国酒新城大道均以建成通车,已经启动建设4号、7号地块安置区建设……随着国酒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建设完善,中国酒都城市新形象逐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