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吧 关注:39,659贴子:1,754,5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所谓的"主体民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1楼2011-05-25 01:00回复
    2、民族地区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现代化,既要加大感情、政策、人才、资金和科技投入,更要引导和促进他们转变观念,加快各民族自身发展。
           在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建设中,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李亦园对台湾的原住民文化作过长期研究,他把这些如今占台湾总人口不到2%的“土著”族群(约为33万人),称为“文化上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   (建议将“劣势”改称为“弱势”),受到了长期的忽略;“而这一忽略,就使他们蒙受很大的痛苦”。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要以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加大感情投入与政策、人才、资金和科技投入,更要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和行为,以便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因为民族地区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现代化。
           3、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的宣传教育,突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国际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有了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新理解。其主要环节是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协调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人民心情舒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
           4、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现,更新现念,使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这是消除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4楼2011-05-25 01:21
    回复
      2025-08-14 17:0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费孝通(1999)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他指出,理论上“一点四方”的认识,基于作为“核心”的华夏民族在向外扩展时,对周围所谓的夷、蛮、戎、狄采取了“逐”“变”策略。而大多数既逐不去又不受融合的少数民族则以“只有走到汉族不愿去居住的地方”(大多是不宜耕种的草原和山区)的方式,继续留在东亚地区,即如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范围。这些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一直坚持到今天,在中华民族的一体中保留了他们的民族特点,构成多元的格局”。有学者认为,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民族并不总是中心。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的地位并不总是“次”的位置。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过亿,聚居区占我国领土的64%,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地域比现在还大,其政权活动的时间也不算短,魏晋南北朝十六国、辽、金、西夏、元、清等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仅以统治区域、活动地区及统治时间来说,少数民族为“次”的概念也是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的。
             3、求实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现代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开放性、多向性和动态性把握超越“以我划界”的换位思维,破除“主体民族”观
             历史研究表明,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只有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母体中才能孕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孔孟有“中庸之道”;老子有“为道日损”之说,追求道(大智慧)则减知(知识日益减少)。荀子的专著《解蔽》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对任何认识的执著(如核心观或主体民族观),走向极端(片面性),都可能形成“蔽”,故需破执著。海德格尔认为,应在“无蔽”的意义上“思”真理。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无蔽”,与孔孟的“中庸之道”及荀 子的“解蔽”是相通的。晚近700余年,中国经历了蒙、汉、满三个民族轮流统治的元、明、清帝国交替。在元和清代,“一体”易主,“多元”亦呈结构性改变;取得王权的蒙、满“蛮夷”,同样对汉民族和其他被统治族群采用了逐、化、剿、抚并用的手段,再辅以或“羁縻”或“联姻”的谋略,使之臣服于另一种模式的“多元一体”,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亦可称为“内留一未化”类型,中国范围内的“多元一体”格局方得以巩固和延续。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现代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动态性,把握这种超越“以我划界”的换位思维,对破除“核心观”、“我族中心史”观或“主体民族”观,客观审视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主流和特点。在此基本前提下,探讨中国“多元一体”内的不同族群及其历史关系,才能视野开阔和接近实际。从“一点四方”到“多元一体”的认识,体现着总结东亚大陆多民族文化互补共存的一大转折和对“核心观”、“我族中心史”观或“主体民族”观的突破,才会出现在观念上由“夷夏有别”的“五方”,向相互对等的“多元”转变。其意义在于有可能跳出以往“自称”与“他称”的对立界限,以“第三人称”的眼光,审视东亚大陆多民族交往互动的客观现象,及其统、届更替的漫长过程。
      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⑧。
      


      6楼2011-05-25 01:24
      回复
        (完)


        9楼2011-05-25 01:27
        回复
          宪法上的权利大多人没有好好用过,大家都懂的.
          我党对各民族还是蛮好的,大家都知道,民国的民族政策都谈不上多好,更别提以前的封建王朝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1-05-25 04:28
          回复
            你们这户隐藏信息人真多啊?你的话很赞成不过国家某些方面处理造成很多隐患


            11楼2011-05-25 18:27
            回复
              汉族就是这么被“消灭”的吗?


              12楼2011-05-25 18:53
              回复
                你这不就是再说消灭汉族的主体地位的结果吗?


                14楼2011-05-25 23:21
                回复
                  2025-08-14 17:02: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还是先把舌头捋直了,把中文学全了之后,在来向我挑衅吧


                  18楼2011-05-26 01:39
                  回复


                    19楼2011-05-26 01:40
                    回复
                      回复16#田金牛
                      赞同你的观点.(你文中的”楼主”估计是笔误,应该是说楼上吧......)


                      21楼2011-05-26 02:10
                      回复
                        有主体思想没有主体民族


                        22楼2011-05-26 07:22
                        回复
                          主体思想。。。。。。


                          23楼2011-05-26 0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