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点,很多人评价一个人,往往只根据他的道德操守来评价,但这可能还不够。明朝的李贽,与张居正、海瑞是同时代的人,他是儒生,也入世为官,但他并不把道德伦理看作至高无上的学问,他对古人及当世人的评价,其着眼点不在操守,而在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他对张居正、海瑞的评价。
张居正于1572年出任首辅,辅佐十岁的神宗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中兴名臣、力挽狂澜的大改革家。他执政期间裁抑豪强、注重民生,后世称他为“权臣”“法家”,讪谤甚多。
海瑞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抱着一死的决心给荒怠政务的嘉靖皇帝上万言书,是有明一代最大的清官。
张居正柄国,始终弃用海瑞,这一点曾引起当世士林的诟病。张居正死后,神宗皇帝迅速对他进行残酷的清算,并重新启用海瑞。在史籍记载和后人的口碑中,张居正毁大于誉,而海瑞则是誉满天下。
作为他们同时代的李贽,却没有随波逐流。他深情的赞誉张居正是“宰相之杰”,而评价海瑞为“万年青草”。在李贽看来,张居正是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而海瑞只是以人格取胜。生命如草可以万年长青,但绝不会成为振衰起隳的国家栋梁。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来看,李贽心仪的政治人物,不仅仅只会做道德文章,更应该有为社稷求发展,为民生谋福祉的巨大担当精神和行政才能。
道德与事功,清流与循吏,一般读书人都看重前者,而李贽赞赏的却是后者。
75岁的李贽在狱中用剃刀自杀,表明了他与流俗抗争到底的决心。比起崇祯来,李贽的悲剧似乎更能体现文化上的意义,因为他死的年代不仅是明朝最腐败的时期,更是思想上最为平庸的时期。
---------------------------------------
这一段与朱之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