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人为毁弃2万种家谱
家谱学说,发端于商周。早期的家谱,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刮向民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家谱更多地由官修变为私修。通过展现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等,私修家谱起到了追祖溯宗、联宗收族的作用。
“那时,修谱成了全民性文化活动,尤其在江浙皖湘,几乎村村修谱。”王鹤鸣说。
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家谱,现今留存下来的却并不太多。
“除了战乱使相当一部分家谱散失和损毁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家谱重要性的忽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王铁说。
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被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一炬。“文革”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毁掉。
上海图书馆的老馆长顾廷龙独具慧眼,50年代组织队伍赴江、浙、沪、皖、赣等地,从造纸厂的化浆池前,从废旧物资商店中,抢救出5800多种、47000多册家谱。
成百上千斤旧家谱,就这样被板车拉回了上海图书馆。此后,上图一直延续了老馆长的传统,每年平均采购家谱500余种。
家谱学说,发端于商周。早期的家谱,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刮向民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家谱更多地由官修变为私修。通过展现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等,私修家谱起到了追祖溯宗、联宗收族的作用。
“那时,修谱成了全民性文化活动,尤其在江浙皖湘,几乎村村修谱。”王鹤鸣说。
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家谱,现今留存下来的却并不太多。
“除了战乱使相当一部分家谱散失和损毁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家谱重要性的忽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王铁说。
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被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一炬。“文革”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毁掉。
上海图书馆的老馆长顾廷龙独具慧眼,50年代组织队伍赴江、浙、沪、皖、赣等地,从造纸厂的化浆池前,从废旧物资商店中,抢救出5800多种、47000多册家谱。
成百上千斤旧家谱,就这样被板车拉回了上海图书馆。此后,上图一直延续了老馆长的传统,每年平均采购家谱5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