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真假假,隐含天机。
《红楼梦》实际是一部佛道训诫书,何以见得?有偈子为证:第一回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讲了世间之幻相,透现出佛老之理。其中前句隐含了道家的修“真”;后句讲的则是佛家的“空”,从而将佛老学融为一体,包含了宇宙佛道两大家之法理。也应了佛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言。世人以假当真,以无当有,悲也!中国古典名著均隐含佛老之理,而将佛老法理融于一书中,比《水浒传》(脉承道教)、《西游记》(脉承佛教)更为深奥全面,妙不可言。
全书真假颠倒处比比皆是,贯穿全书的一僧一道,表面看上去一跛一癫,腌臜褴褛,实则为“真人不露相”也。
而“甄士隐”其名,实则是“真事隐”、“真士隐”和真隐士”之谓也,一将事实真相隐去,二是真人乃隐士之寓。
第一回中开宗明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象在说作者痴,而文章最后一句“‘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则已点明非是作者痴,实乃世人痴也。痴在哪里?错把过眼烟云、如梦人生做归处。何谓“由来同一梦”?乃红楼一梦与尔梦(谁不做黄粱梦?)同一梦也!而在最后一回中的“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时有非无”,则点明了人看破假相后的境界乃是真正的“真”,虚假变真实,虚无变实有。历史上不少“红学家”研究出了《红楼梦》是“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却不知何以“假语村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时有非无”,明明道的是真言,但却又在结尾讲什么:“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至此又将真言隐去。全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真乱假、以假乱真,均为迷惑世人耳。
读者曰:何必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雪芹所在年代不存在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的问题,何必隐言??其实人不知此事与政无关,其难言之隐全在于天机不可泄漏耳。
由“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时有非无”偈子中,细看不难看出真必胜假,有必胜无的幻外大道。假假真真处,重在世人悟!好一个真假词,惑倒世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