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萝卜巴河藕,洪山菜薹孝感酒。” 洪山菜薹这一响当当的地方传统品牌,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与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乡“两大名菜”,驰名中外。
洪山菜薹乃紫菜薹之珍惜品种,俗称“大股子”,因其原产于武汉洪山一带而得名。其茎肥叶嫩,色香味美,早在唐代就成为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御菜”。
前段时间,60.2亩“洪山御菜薹原产地”换土进行土壤改良,以休养生息、保护品牌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洪山菜薹这一湖北名菜,让武汉人于炎热夏日,关注起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溯源
武汉有盘好菜腊肉炒菜薹
武汉人会吃,春夏秋冬皆有佳品。但说起让饕客们最欠的冬日蔬菜,首屈一指,就是菜薹。
“武汉有盘好菜,腊肉炒菜薹。”48岁的东北人陈先生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武汉吃到菜薹的味,“菜薹的爽口,腊肉的醇香,真叫好吃。”
每个武汉人记忆中,也飘着菜薹香,著名作家池莉就曾在《致无尽的岁月》一书中满怀深情地描写:“武昌洪山宝通寺附近的紫菜薹,在初春的时节,用切得薄亮如蜡纸的腊肉片,急火下锅,扒拉翻炒两下。那香啊!那就叫香!真正的人间美味是无可言表的……”
人间珍馐,洪山菜薹,从唐代至今,都被人歌颂着。翻开史卷,描写洪山菜薹的诗句也比比皆是: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清•陈广敷《无题》)是写它的身姿艳丽。
“米酒汤元霄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清•徐鹄庭《汉口竹枝词》)是写它的质脆味醇。
《洪山文史资料》中记载,为了它的美味,慈禧太后每日选上好之苔以备膳;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汉到北京当大总统后,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莱薹;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为在家乡种植洪山菜薹,还上演了一出“刮地皮”的闹剧……
历史典故背后,不可不提的是洪山菜薹的原产地——洪山区洪山乡洪山村。过去有说法,洪山菜薹,以洪山宝通寺宝塔钟声所听到之处为正宗,“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当年东起花山镇,西到武泰闸,北至武汉大学,南到江夏区大桥乡的共上万亩洪山菜薹原产地逐渐被蚕食。2001年,洪山区菜薹种植面积一度不足30亩,年产量不到2.5万公斤。
好在2004年,武汉市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划出保护红线,将菜薹种植面积扩大,如今实用种植面积60.2亩,并挂上了“洪山御菜薹原产地”的牌匾,使之成为正宗洪山菜薹保护地。
寻访
洪山菜薹原产地,三代人的不同时光
近日,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佑的带领记者来到“洪山御菜薹原产地”寻访。数十亩土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刚换好的新鲜红土——那是负责单位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花16万元重金购买的。
66岁的洪山村村民高年来,祖祖辈辈以种洪山菜薹为生。说起洪山菜薹,他有说不完的菜薹情结。13岁开始跟父亲种洪山菜薹,53年过去了,他仍记得父亲说,能听得到洪山宝塔钟声地方的出产的才是正宗的洪山菜薹。“为么事?因为我们这里的品种好唦,‘大股子’喇叭头,下面粗上面细,茎干紫汪汪的,普通菜薹根本冇得比。”
那时的他,虽然不知道所谓的“塔影钟声映紫菘”,是因为当地的灰潮土和小气候在起作用,但几十年来,每天清晨下地,听着钟声,他心里踏实自在。
“8月下旬播种,9月分苗,11月抽苔,头苔要掐掉,越掐越抽苔,口感也越来越好。”几十年来,他沿袭祖辈种菜薹方法。冬天,菜薹大量上市时,雪中的菜苔鲜嫩水灵,口感甜润,紫红茎杆格外好看,但菜农遭罪了。“冷啊,冻得手生疼,可非摘不可。”挑着担子上街卖,上个世纪80年代,在别的紫菜薹卖5角钱一斤时,高年来家的洪山菜薹就喊出2块的高价了。“嫌贵?剥了皮现尝,脆崩了甜滋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俏销的洪山菜薹,滋养着菜农一家人。上个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周边高楼越盖越多,挡住了远处的洪山宝塔的钟声。可菜薹还是好吃的。儿子长大后,高年来曾想让他跟自己学种菜薹,可儿子更愿意出去干自己的事业。“他有他的世界了。”高年来感叹。
洪山菜薹乃紫菜薹之珍惜品种,俗称“大股子”,因其原产于武汉洪山一带而得名。其茎肥叶嫩,色香味美,早在唐代就成为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御菜”。
前段时间,60.2亩“洪山御菜薹原产地”换土进行土壤改良,以休养生息、保护品牌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洪山菜薹这一湖北名菜,让武汉人于炎热夏日,关注起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溯源
武汉有盘好菜腊肉炒菜薹
武汉人会吃,春夏秋冬皆有佳品。但说起让饕客们最欠的冬日蔬菜,首屈一指,就是菜薹。
“武汉有盘好菜,腊肉炒菜薹。”48岁的东北人陈先生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武汉吃到菜薹的味,“菜薹的爽口,腊肉的醇香,真叫好吃。”
每个武汉人记忆中,也飘着菜薹香,著名作家池莉就曾在《致无尽的岁月》一书中满怀深情地描写:“武昌洪山宝通寺附近的紫菜薹,在初春的时节,用切得薄亮如蜡纸的腊肉片,急火下锅,扒拉翻炒两下。那香啊!那就叫香!真正的人间美味是无可言表的……”
人间珍馐,洪山菜薹,从唐代至今,都被人歌颂着。翻开史卷,描写洪山菜薹的诗句也比比皆是: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清•陈广敷《无题》)是写它的身姿艳丽。
“米酒汤元霄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清•徐鹄庭《汉口竹枝词》)是写它的质脆味醇。
《洪山文史资料》中记载,为了它的美味,慈禧太后每日选上好之苔以备膳;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汉到北京当大总统后,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莱薹;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为在家乡种植洪山菜薹,还上演了一出“刮地皮”的闹剧……
历史典故背后,不可不提的是洪山菜薹的原产地——洪山区洪山乡洪山村。过去有说法,洪山菜薹,以洪山宝通寺宝塔钟声所听到之处为正宗,“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当年东起花山镇,西到武泰闸,北至武汉大学,南到江夏区大桥乡的共上万亩洪山菜薹原产地逐渐被蚕食。2001年,洪山区菜薹种植面积一度不足30亩,年产量不到2.5万公斤。
好在2004年,武汉市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划出保护红线,将菜薹种植面积扩大,如今实用种植面积60.2亩,并挂上了“洪山御菜薹原产地”的牌匾,使之成为正宗洪山菜薹保护地。
寻访
洪山菜薹原产地,三代人的不同时光
近日,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佑的带领记者来到“洪山御菜薹原产地”寻访。数十亩土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刚换好的新鲜红土——那是负责单位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花16万元重金购买的。
66岁的洪山村村民高年来,祖祖辈辈以种洪山菜薹为生。说起洪山菜薹,他有说不完的菜薹情结。13岁开始跟父亲种洪山菜薹,53年过去了,他仍记得父亲说,能听得到洪山宝塔钟声地方的出产的才是正宗的洪山菜薹。“为么事?因为我们这里的品种好唦,‘大股子’喇叭头,下面粗上面细,茎干紫汪汪的,普通菜薹根本冇得比。”
那时的他,虽然不知道所谓的“塔影钟声映紫菘”,是因为当地的灰潮土和小气候在起作用,但几十年来,每天清晨下地,听着钟声,他心里踏实自在。
“8月下旬播种,9月分苗,11月抽苔,头苔要掐掉,越掐越抽苔,口感也越来越好。”几十年来,他沿袭祖辈种菜薹方法。冬天,菜薹大量上市时,雪中的菜苔鲜嫩水灵,口感甜润,紫红茎杆格外好看,但菜农遭罪了。“冷啊,冻得手生疼,可非摘不可。”挑着担子上街卖,上个世纪80年代,在别的紫菜薹卖5角钱一斤时,高年来家的洪山菜薹就喊出2块的高价了。“嫌贵?剥了皮现尝,脆崩了甜滋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俏销的洪山菜薹,滋养着菜农一家人。上个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周边高楼越盖越多,挡住了远处的洪山宝塔的钟声。可菜薹还是好吃的。儿子长大后,高年来曾想让他跟自己学种菜薹,可儿子更愿意出去干自己的事业。“他有他的世界了。”高年来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