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色逆光浮世瞳吧 关注:4贴子:45
  • 3回复贴,共1

- -·°带伤的豆蔻 怅然的年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些稚嫩清雅的面庞,而后一时冲动去窥探他们的内心,竟然,一道道惶恐而亮丽的伤。
     
     我有时候想,一些看似很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极其脆弱的。比方人的内心,比方孩子的心,比方梦想,比方爱。很容易被摧毁,甚至来不及践踏,就已经灰飞烟灭了。只留下大片大片的色彩,大片大片的伤逝,大片大片的寂静,死一般的毫无生息。
     
     年轻,究竟是多庞大的耗费呢?看电影的时候,耳畔总缠绕着一种放映机持续不断的响声,还有瞬息变幻的胶卷层叠交错的节奏。它们在我的眼前,铺展开一条条亮丽的过往和追忆。导演的心境也是这样的吧,试图用一种并非真实的手势成就一个个被经营得令人动容的童话。不会有太多初恋纠缠一生的,不会有太多梦想凭借时间就可以实现,不会有谁站在豆蔻许下诺言而后付诸生生世世的执著。那些都是容许被遗忘的奢求,都是容许被饶恕的背叛。用华丽的方式装点起来,布下恰到好处的人物,演绎细水长流或者荡气回肠也许更容易使内心温暖起来。内心温暖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倾心并且投入地去创作,而后,去热爱。
     
     太多美好精致的画面在眼前铺陈,太多虚饰的情致喧闹芜杂,总会厌倦的。也许美丽这种东西,是经不起太多繁复讲述的,汹涌的情绪也经不起一再地轮回。
     
     于是天空缤纷绚烂,我只被煞白的阳光灼疼双眼。
     
     我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时,眼底总有一种强烈的刺痛感,一种强烈的视觉映像,被色彩所浸淫,还有内心,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沉淀,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摧残。我看过岩井俊二的三部影片,岩井善于用很艳丽的色彩描述生命。比方《情书》是白色的,《燕尾蝶》是暗红色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绿色的。没有错综,仅仅是大片色彩的聚集和升腾,仅仅是情绪的膨胀和煎熬,来源于眼底的直观呼应以及冲击,竟然这般的深远和强烈。体验,从色彩中,显得更为虔诚和由衷。
     
     我喜欢绿色,不太有人喜欢的颜色。导演将绿色的堆积发挥到了极致,浅绿的浸染是种细微而沉郁的感知,是种灵性的传承,看起来年轻并且,惶恐。是种不太招摇的冷色调,事实它是招摇的,我冷静的时候会觉醒到。尤其是绿油油的麦田,很高很高的麦子茂盛而张扬地陈列。远远看去,这种生命的矗立是令人窒息的,看起来像吞噬。
     
     仿佛遥远的,被渐渐覆盖的青春。
     
     或许用一种颜色叙述一个故事是单调的,但用一个故事来诠释一种色彩会令人感到虔诚。想是最初的好感吧,想是总源于远观的热爱情绪,我还是心甘情愿地被欺骗了,心甘情愿地沉浸到华丽故事背后深深的悲凉中。怎么形容呢?仿佛悲伤,仿佛悲伤是一种流质,它一滴一滴,就这么顺着我的喉咙,有序、无声、连续不断淌过我的身体。从上倒下,不见汹涌,却冰凉。以至于它滴下每一毫米的距离,我都有清晰的感知。直到我有感于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直到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发胀,直到我从开始的不信变成后来的坚信,直到我依旧无法使别人相信,使别人相信青春是一场渗透到深处的冰凉。是蔓延,是纠缠,是无法捕捉的流动的悲凉。也许是这样吧,我还可以一如既往地经历着年轻,他们也一样。无邪地张狂地奢侈地张扬年轻,不计后果,不计伤痛。
     
     影片中大片大片弥漫着德彪西的音乐,纷纷乱,却又稠密。我很奇怪,德彪西的音乐似乎很难用颜色来名状,一种漂浮的感觉,有点雾气。之所以选择德彪西,卫西谛说是因为'德彪西的钢琴曲一般极富色彩感,用大量感性的和弦与看似无意义的音阶去捕捉光影'。'光影'是什么呢?我不太懂,假如青春是一段光影,难怪会被拉扯被扭曲得这样不动声色,也难怪会如此游离亦如此生动。或许真是这样的,我们依赖着一些虚幻的,渺茫的幸福,时时沉溺于那些美妙的幻觉,去抵挡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虚无。只是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全心投入吧,所以可以坦然接受幻觉与现实的分野,转身离开的时候,也许也会伤感,却不会那么容易心碎。电影中虽然布满了稀薄而弥漫的气息,但音乐在背后的声音中'深入浅出',倒也淡化了伤痛,只是迷茫,甚至昏昏欲睡。



1楼2011-05-07 22:18回复
         
         不应该让孩子承受这么多的,我这么想,只是,想不明白该怎么办。
         
         记得星野在荒野中撕心裂肺地狂叫,记得津田落在地上时放肆地张扬臂膀。
         
         死亡,本不该这样近的,只是在孩子的心里,比我们预料的要近的多。他们更舍得放逐生命,也更懂得怎样让一切结束得看起来壮观。
         
         我所不能承受的,我所最无法遗忘的,兴许就是这样的伤与这样的漠然间的反差。偶然间镜头回到学校,回到我们所熟悉的课堂,从讲台上看下去的孩子们使我根本无法相信曾经发生的事,曾经流露出的深深的狰狞。我想我算是坚强的,我想着那是日本的社会,那是日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呢?有没有,哪怕一点点,这份令人惊悚的漠然,到底有没有呢?
         
         看完严井俊二的电影,经常会产生一种恍惚的虚脱感,或者,这正是他的作品真正令我着迷的地方,使我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清醒,虽然很难说这种清醒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是我想我愿意这么清醒着,不至于陷入不自觉的麻木。
         
         我们的生命中似乎没有什么很深植于内心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没有确切的信仰,但却有许许多多Lily的踪迹在漂浮,有许多虚幻而美妙的东西在我们的身体里播洒着,无微不至。我似乎可以信耶稣信佛,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契合的信仰,只是心中仍是虚空。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只是毫无力气的,去遭遇和留念。
         
         信仰,有时真的太过脆弱的,或许真正脆弱的是我们的内心,而冷漠,只是太过热爱这世界,背叛却是催促太早收敛起激情和感触,以至于半径40mm的弱小的心脏开始渐渐沉重,渐渐苍老,渐渐无所投靠。
         
         在网上寻觅'莉莉周'踪迹的时候,发现了一段真挚的评论:
         
         原来我们终究只能在虚幻的幸福里相亲相爱。而一旦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依然残酷,弱小的依然弱小,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无法因为暂时的逃避而真的消失不见。我们可以在虚幻中紧紧拥抱,却依然在现实中冷漠相对;可以在虚幻中尽情倾诉,却依然在现实里固守着疏离;可以在无形的交流中灵犀相通,却依旧在现实里互相残忍伤害。
         
         带伤的豆蔻,常常看不到血迹,却能不禁怀念起过往的心血来潮。
         怅然的年华,常常毫不留痕迹,却能真实悼念起无悔的绿色幻醒。
    


    3楼2011-05-07 22:18
    回复
      2025-11-25 07:0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lz文笔不错,球勾搭~


      4楼2011-05-24 13:21
      回复
        呀这不是莓子么,你好啊
        好难得的说..这吧居然还有人来 - - ||
        如果我说不是写的你会吐血么   [滚]
        不管怎么样还是欢迎莓子


        5楼2011-05-24 18: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