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乔生其人及经典语录
--------------------------------------------------------------------------------
http://fun.china.com 中华网论坛
韩乔生被网友尊敬而狎意地称为“韩老师”,韩老师的语言系统有一种天生的幽默,他的脱口SHOW在牵强附会和无伤大雅之间迸发的喜剧效果,比正剧更让人心旷神怡。
韩乔生其人
韩乔生具有“国师”(国家级大师)级别的幽默天赋,有人说他是语言大师,有人说他是跳梁小丑,有人把他解说机锋里露出的破绽当作旁证,以行证伪之举,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做到了,然而,证明别人说错了话之后呢?证伪的动机非常简单,后果却相当复杂:一个因口误而获得体育解说生涯第二春的男性勇敢地站到我们面前了;一个对口误持欣快症状和孜孜以求态度的族群诞生了;另一拨有听力洁癖、捍卫“内容正确”解说观的人则据守在相反的立场上,愤怒地倒韩、妖魔化韩乔生甚至恶语相向。
用一句大而化之的话来说,韩乔生语录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转型期间的产物、是一代人的传统说教与后现代的耳朵之间发生的冷幽默。韩老师在风口浪尖上,他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在主持人当中,对工具的使用,包括使用电脑,查外文资料,在我这个年龄段,甚至再往下数五年,我是比较熟练的,我能吃苦,身体素质也好,连续加班都能胜任。”47岁的韩老师苦口婆心的表白,使人可以看到,他作为“快速口语解说”时代的最后一名遗老,正在寻求突围和与时俱进。韩老师的一番用心,诞生了这样的绝妙语录:
“忽如一夜春风来,意甲流行三后卫……”
“足球场上本没有路,他用自己的双腿为自己趟出了一条路!!!!”“中国运动员出场了,只见她一条枪舞得如蛟龙出水,虎虎生风。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我国三国时代的常山赵子龙、猛张飞、关羽关云长……关羽使的是刀……”(眼睛离开手中的稿子看了一眼赛场)“……我们再看今天场上这位选手,她使用的是棍。”
故此有人总结道,韩老师想到的是A、看到的是B、嘴上说的是C、实际指的是D、观众以为是E。如此错综复杂,韩老师很委屈。老实人的幽默才是真正的幽默,韩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任劳任怨,实践着语多必失的古训,却又将“失语”转换成一种可以再接再厉的情绪,继续“严谨、求实”地投入到解说工作中去:“客观地统计,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中,我的差错肯定不是最多的。”
韩乔生现象
如果没有网络,也许就真的没有韩乔生语录存活的空间。韩氏语录中,最具生命力的恰恰是网友虚拟、衍生和炮制的那一部分。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句子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韩老师矢口否认这个句子是他的“原创”,但他对这个句子赞赏有加,认为该句深得他的语录的精髓,于是他也加入了这场宏大的语言狂欢的现场。他续写了这个文字接龙游戏一样的不伦不类的句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之势”就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做一回语言拉面师,将这个句子越拉越长。
现在,韩乔生语录已经成为一部分有考据雅兴的人士的爱物,无论是文化界还是传媒界,人们在为韩乔生语录的始作俑者是谁、哪一年开始的、最初的核心版本等等史料喋喋不休地争论。
韩乔生语录发展高峰期的标志是在2002年《恐韩:大话韩乔生》一书的出版,该书策划人詹爱宗本来就是一个在网络上非常活跃的时评家,既从事图书出版又做过媒体,敏锐地嗅到“韩流”的蔓延,他对《新周刊》说到了出版初衷:“我们只是记录一种存在。在当下,以语录的名义,针对某一个人的历时四五年之久的调侃运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道独特风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无意深究和置评,我们只是记录,记录一种虚拟而真实的存在。”
该书的出版一度给了韩乔生不小的压力,压力来自于各种心态的嘲笑、调侃和暧昧的民间情绪,让我们的韩老师不得不思考和省悟:我的出错率并不是最多的,为什么偏偏拿我说事,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了?
--------------------------------------------------------------------------------
http://fun.china.com 中华网论坛
韩乔生被网友尊敬而狎意地称为“韩老师”,韩老师的语言系统有一种天生的幽默,他的脱口SHOW在牵强附会和无伤大雅之间迸发的喜剧效果,比正剧更让人心旷神怡。
韩乔生其人
韩乔生具有“国师”(国家级大师)级别的幽默天赋,有人说他是语言大师,有人说他是跳梁小丑,有人把他解说机锋里露出的破绽当作旁证,以行证伪之举,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做到了,然而,证明别人说错了话之后呢?证伪的动机非常简单,后果却相当复杂:一个因口误而获得体育解说生涯第二春的男性勇敢地站到我们面前了;一个对口误持欣快症状和孜孜以求态度的族群诞生了;另一拨有听力洁癖、捍卫“内容正确”解说观的人则据守在相反的立场上,愤怒地倒韩、妖魔化韩乔生甚至恶语相向。
用一句大而化之的话来说,韩乔生语录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转型期间的产物、是一代人的传统说教与后现代的耳朵之间发生的冷幽默。韩老师在风口浪尖上,他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在主持人当中,对工具的使用,包括使用电脑,查外文资料,在我这个年龄段,甚至再往下数五年,我是比较熟练的,我能吃苦,身体素质也好,连续加班都能胜任。”47岁的韩老师苦口婆心的表白,使人可以看到,他作为“快速口语解说”时代的最后一名遗老,正在寻求突围和与时俱进。韩老师的一番用心,诞生了这样的绝妙语录:
“忽如一夜春风来,意甲流行三后卫……”
“足球场上本没有路,他用自己的双腿为自己趟出了一条路!!!!”“中国运动员出场了,只见她一条枪舞得如蛟龙出水,虎虎生风。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我国三国时代的常山赵子龙、猛张飞、关羽关云长……关羽使的是刀……”(眼睛离开手中的稿子看了一眼赛场)“……我们再看今天场上这位选手,她使用的是棍。”
故此有人总结道,韩老师想到的是A、看到的是B、嘴上说的是C、实际指的是D、观众以为是E。如此错综复杂,韩老师很委屈。老实人的幽默才是真正的幽默,韩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任劳任怨,实践着语多必失的古训,却又将“失语”转换成一种可以再接再厉的情绪,继续“严谨、求实”地投入到解说工作中去:“客观地统计,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中,我的差错肯定不是最多的。”
韩乔生现象
如果没有网络,也许就真的没有韩乔生语录存活的空间。韩氏语录中,最具生命力的恰恰是网友虚拟、衍生和炮制的那一部分。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句子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韩老师矢口否认这个句子是他的“原创”,但他对这个句子赞赏有加,认为该句深得他的语录的精髓,于是他也加入了这场宏大的语言狂欢的现场。他续写了这个文字接龙游戏一样的不伦不类的句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之势”就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做一回语言拉面师,将这个句子越拉越长。
现在,韩乔生语录已经成为一部分有考据雅兴的人士的爱物,无论是文化界还是传媒界,人们在为韩乔生语录的始作俑者是谁、哪一年开始的、最初的核心版本等等史料喋喋不休地争论。
韩乔生语录发展高峰期的标志是在2002年《恐韩:大话韩乔生》一书的出版,该书策划人詹爱宗本来就是一个在网络上非常活跃的时评家,既从事图书出版又做过媒体,敏锐地嗅到“韩流”的蔓延,他对《新周刊》说到了出版初衷:“我们只是记录一种存在。在当下,以语录的名义,针对某一个人的历时四五年之久的调侃运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道独特风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无意深究和置评,我们只是记录,记录一种虚拟而真实的存在。”
该书的出版一度给了韩乔生不小的压力,压力来自于各种心态的嘲笑、调侃和暧昧的民间情绪,让我们的韩老师不得不思考和省悟:我的出错率并不是最多的,为什么偏偏拿我说事,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