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醴吧 关注:2贴子:63
  • 1回复贴,共1

曾哥蛋疼菊紧的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目:掌握一种有深度与广度的色彩技法
我认为,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写生的最基本的条件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在色彩写生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那么对于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将变得徒劳。也就是在写生中没有观察到我们所画事物的色彩,那么我们写生什么呢?
产生色彩的条件
下面本文以印象主义的色彩理论为基本理论来讲述这一问题。
印象主义的色彩理论是以色彩的光学原理为基础上产生的绘画理论,也就是我们说的色彩是在有光线这一前提下才能产生。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看到色彩的基本条件:
1,光线,在前文中提到:“色彩是人眼(感受主体)对不同光波的反映。”也就是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2, 物体,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又如何看到。
3, 眼睛,眼睛是感受主体,没有眼睛就看不到色彩。
4, 环境,任何物体都不会孤立的存在,都在相应的环境当中。
5, 空气,我们看到的光线都是在空气中传播的。
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不难找出色彩之所以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了:
1, 光源色,光是有颜色的,火光是偏红黄色的、天光是偏蓝紫色的等等。
2, 固有色,就是物体的颜色。一般情况下物体表面会反射相对稳定的光波,产生的色彩就是固有色。像桔子是桔黄色,苹果有的是绿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红色,香蕉没熟的时候是绿色,熟了是黄色等等。
3, 同时对比色,我们是通过眼睛看到色彩的,而人的眼睛却有个习惯,就是很喜欢对比,如果我们看到了红色和绿色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觉得红的更红,绿得更绿了。还有当我们只看到了大面积的又相对纯的红色时又会觉得红色周围的物体上会有绿色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补色效应,又叫同时对比。
4, 环境色,由于光线的反射作用,各个放在一起的物体和周围环境的色彩会到处反射,我们管它叫环境色。
5, 空混色,空气不是绝对透明的,空气中有好多漂浮的颗粒,光线在其中发生了漫反射现象,如果我们把两个不同的色块放到一起,离眼睛到了一定的距离两块色彩就会混到一起成了一块颜色。有时候我们看有的画近了感觉大的色块放到一起很生硬,而放远了就觉得过渡柔和了,这就是空混将色块的边缘混到一起了,所以看起来过渡就柔和了。还有我们在画风景的时候远处的山会变成蓝紫色,也是空气中混和了大量蓝紫色的天光的原因。
色彩是变化的
印象主义的色彩写生理论又称作条件色写生。条件色写生中的色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在写生中光源不一定是唯一的,并且天空的日出日落、阴晴变化,以及不同人的不同色彩感觉等等都给色彩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印象主义大师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形的写意性,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类似印象的视觉世界。印象主义以此得名。正因为这一原因,我们才得以欣赏到笔触肌理的美感以及变化万千、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色彩的观察方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瞬息万变的色彩,刚开始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是一定的,所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非常重要。
1,确立“画关系”的方法,作画时不要一味的想到画“东西”,而要考虑到色彩与色彩的关系,要知道物体的明暗就是色彩的明度,物体的形状也就是色块的大小、形状。
2,整体出发比较的观察, 首先,我们应把所要画的所有物体的整体都包括在我们的视线里,同时去看,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背景、光线等因素一块去分析,不要把注意力陷在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上。特别要排除对物体本身颜色的固有概念,要去具体观察被画物体在当时的光线和环境下所产生的具体色彩变化,感受物体环境的总体色调与气氛,确定画面总体的色彩对比与大的冷暖关系,在画某一物体的颜色时,要把它放在整体中去分析。也就是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同周围物体的颜色相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它的色彩关系。这时任何孤立的固有色、概念色对画面的色彩效果都是有害的。画家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观察和表现物体在光线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能产生的丰富变化。



1楼2011-04-26 13:07回复
    感谢豆瓣


    3楼2011-04-26 1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