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六月,西班牙马德里,我顶着一片艳阳在街头游荡。那一年我二十三岁,第一次出国,看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想接触,什么都想记住,其中一家小店,尤其让我刻骨铭心。
那家小店占地不大,但是极其精致典雅,橱窗中陈设的一个个陶瓷人偶吸引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店员微笑着迎上来,试着说了几句西班牙语,又试着说了几句带着浓厚卷舌音的西班牙英语……听不懂无所谓,那些人偶已经说明一切。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露出太痴呆的表情,瞪着眼睛望着架子上射灯下的芭蕾舞娘、乡村女孩、酣睡的婴儿、唱诗的天使……我从来不知道陶瓷可以做到这等地步,那些人偶的眼神晶亮,肌肤柔润,衣纹如水波般流畅,姿态生动自然地停留在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最致命的是他们的表情,成年人的优雅端庄也就罢了,那些稚龄的小孩子,满脸或愁或笑,憨态可掬,小腮帮儿如苹果般圆鼓鼓,翘着花朵一样的小嘴巴……
在一个怀抱婴儿的温柔母亲面前,我低下头来看标价——约合人民币一万多元。抱着一线微弱的希望又去看一个很小很小的,只有巴掌大的打瞌睡的天使,只见她的标价是——人民币将近两千元。
不记得在那家店里转了多久,总之无论如何,不能一直转下去的。我实在是很想带走一点什么东西,摸了摸口袋里数得过来的几张比塞塔,只好跟店员要了一本宣传册,拿在手里看了看,走出门时实在舍不得,实在舍不得,厚着脸皮,又去要了一本……
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他们的店名,看起来是西班牙文,我只能记得开头的字母是“Lla”。
十年来,不是没有再见过它。在香港,在北京,在上海,大城市的顶级名店里,都有它出现,甚至我当初钟爱的那款打瞌睡的天使也仍然在那里歪着小脑袋。几年前,在大连友谊商城里也看到了它,仍然那么美,价格也仍然是那么昂贵,我只能在每次途经时转上两圈,享受一下那些美丽与温情,也怀念一下曾经走过的欧洲,那么多那么多的珍重回忆。
今天又想起它,是因为看到《明报周刊》登出的小小照片:
那家小店占地不大,但是极其精致典雅,橱窗中陈设的一个个陶瓷人偶吸引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店员微笑着迎上来,试着说了几句西班牙语,又试着说了几句带着浓厚卷舌音的西班牙英语……听不懂无所谓,那些人偶已经说明一切。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露出太痴呆的表情,瞪着眼睛望着架子上射灯下的芭蕾舞娘、乡村女孩、酣睡的婴儿、唱诗的天使……我从来不知道陶瓷可以做到这等地步,那些人偶的眼神晶亮,肌肤柔润,衣纹如水波般流畅,姿态生动自然地停留在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最致命的是他们的表情,成年人的优雅端庄也就罢了,那些稚龄的小孩子,满脸或愁或笑,憨态可掬,小腮帮儿如苹果般圆鼓鼓,翘着花朵一样的小嘴巴……
在一个怀抱婴儿的温柔母亲面前,我低下头来看标价——约合人民币一万多元。抱着一线微弱的希望又去看一个很小很小的,只有巴掌大的打瞌睡的天使,只见她的标价是——人民币将近两千元。
不记得在那家店里转了多久,总之无论如何,不能一直转下去的。我实在是很想带走一点什么东西,摸了摸口袋里数得过来的几张比塞塔,只好跟店员要了一本宣传册,拿在手里看了看,走出门时实在舍不得,实在舍不得,厚着脸皮,又去要了一本……
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他们的店名,看起来是西班牙文,我只能记得开头的字母是“Lla”。
十年来,不是没有再见过它。在香港,在北京,在上海,大城市的顶级名店里,都有它出现,甚至我当初钟爱的那款打瞌睡的天使也仍然在那里歪着小脑袋。几年前,在大连友谊商城里也看到了它,仍然那么美,价格也仍然是那么昂贵,我只能在每次途经时转上两圈,享受一下那些美丽与温情,也怀念一下曾经走过的欧洲,那么多那么多的珍重回忆。
今天又想起它,是因为看到《明报周刊》登出的小小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