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雍吧 关注:5,348贴子:197,746
  • 12回复贴,共1

诸葛亮与郭嘉比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玄德

然后歌。。。



1楼2011-04-23 11:07回复
    易书第十四集《天生奇才》,用了很大的篇幅,对诸葛亮与郭嘉作了比较。说他俩都是同一量级的人物,对刘备、曹操同样重要,两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怎样相似呢?易中天认为:
    第一, 他们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时都只有二十六七岁。
    第二, 他们都“审于量主”(谨慎地选择主公)。
    第三, 他们都“谋功为高”。
    第四, 他们都忠心耿耿、竞竞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第五, 他们和曹操、刘备的关系,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鱼得水”,
    甚至确有一些情意。
    但我觉得:二人虽有若干相似之处,如上述之一、二、四项,但不同之处也不少。严格说来,在某些重要的层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
    


    2楼2011-04-23 11:08
    回复
      2025-10-25 10:2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成,嘉辄成之。(我的计策还没有形成,郭嘉便帮助我形成了)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三国志·郭嘉传》)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叹息着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也叹息着说出了类似的话: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若是活着,就能制止主上,让他不要东征;即或还是要东征,也必然不会打败仗的。)” (《三国志·法正传》)
      


      4楼2011-04-23 11:08
      收起回复
        可见刘备在军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非要从刘备集团中拿出一个人和郭嘉相比的话,那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当然,这是指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在谋略方面,法正是要逊郭嘉一头的。
        为什么刘备信任诸葛亮不如曹操信任郭嘉?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
        这和郭嘉正好相反。刘备求功心切,不大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刘备出兵时,常把他留在后方作为后勤部长。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说: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当然,这只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稳健类型的,不表明他没有军事才能,刘备对他的使用是不正确的。如果夷陵之战把诸葛亮带在身边,用诸葛亮的稳健来纠正刘备的狂躁,肯定不会败得那么惨。
        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并不那么信任,这大约是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官居要职有关。我们读史书时发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派诸葛瑾到成都来讨荆州,从此以后,直到刘备逝世,刘备就再也没有给诸葛亮布置过军事方面的任务,使他远离了战场。这内中应该有隐情,不一定就是巧合吧!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有一篇论述,摘要译述如下:
        “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而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先主不死,吴祸不止,北出祁山的军队也走不出来啊……”
        在诸葛亮初出山时,刘备和诸葛亮相处得过于亲密,引起了关、张二人的不满。刘备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人们根据这个记载,多认为刘备和诸葛亮是鱼水关系。但不知这话仅仅适用于“蜜月”期间,过了“蜜月”,便未必如此了。那么,郭嘉和曹操的关系是不是鱼水关系呢?也许一个时期是这样的。但如果不是郭嘉英年早逝(死时38岁),再活上若干年的话,事情就难以预料了。荀彧功勋不亚于郭嘉,最后还不是因为触犯了曹操,而死于非命吗?也许另外还有一个空的食器是给郭嘉准备的呢!
        


        5楼2011-04-23 11:09
        回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纵是眉如春山眼若秋水,八重韶光飞逝,也应是尘满面,鬓如霜。
          然而心里却始终有那样一个名字,鲜活依旧,随万顷江山浮浮沉沉,不灭不朽。
          ——郭嘉,郭奉孝。
          


          6楼2011-04-23 11:09
          回复
            再者,相较于荀彧、贾诩的一针见血,郭嘉的“十胜论”虽然显得冗长繁复,但 “十胜论”的高明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对袁绍和敌我形势的精准分析,还在于其流畅慎密,比起荀攸和贾诩的点到即止,显然更具说服力。不管是对曹操还是对曹操的军队,显然都能起到更好的鼓舞作用。
            他高明独到的政治眼光无疑为他日后才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舞台。
            从中也可以看出,郭嘉擅长揣测人心,以小见大,透过现象观其本质,因而明于见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谓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心理学家。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郭嘉对孙策断言却也是精准到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有着未卜先知的能力,或者是像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里YY那样是从后世穿越回三国的,但除去这无稽之谈不说,郭嘉这计策甚至称之为荒诞,因为郭嘉不仅料到孙策会死于匹夫之手,更是精准地断定了时间在,更荒诞的是曹操居然信了,孙策最后竟然也真的在北袭被刺杀。连裴松之做注时也百思不得其解,是故只能称之“纯属巧合”。
            个人认为吧,这未必是巧合。至少曹操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就很令人生疑。曹操是什么人?生性多疑的一代枭雄,若将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寄托于几个刺客身上,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曹操或郭嘉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话,只能说这背后一定早有预谋,甚至可能曹操这边早就安排有人伺机刺杀孙策,而郭嘉放出的这风声也可能是对想杀孙策报仇的人的一种心理暗示,但最后得手的到底是哪一方的人就很难说也没法考究了。
            然而尚且不论孙策死得时机是否过于巧合,郭嘉对孙策的论断其实也是揆情度理的。当时的孙策可谓年少气盛,意气用事,喜欢杀人。而当时在江东大族眼中,孙策不过是袁术余孽, 加上用兵过程中与江东大族发生了正面冲突, 招致报复只是时间的问题。虞翻就曾劝谏孙策:「白龙若变身为鱼身,一个普通渔夫也能轻易捕捉。」孙策又曾恁意命令左右分别逐贼,自己却独骑入山,只有虞翻一人步行护卫,尾随在孙策马后。事出有因,孙策又一贯轻佻,酗酒终日难保不醉,会被小人暗算也就不足为奇了。(伯符乃果然欠都督管教囧)
            


            9楼2011-04-23 11:10
            回复
              这帖很那个啥
              一不小心就转过来了- -
              - -呃。
              - -我以后一定看完再转= =
              


              18楼2011-04-23 11:14
              回复
                。。。


                IP属地:湖南19楼2011-04-23 11:17
                回复
                  2025-10-25 10:2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转到后面才发现是黑。。。。。。。。。


                  20楼2011-04-23 11:18
                  回复


                    24楼2011-04-30 01:38
                    回复
                      好东西要起。。


                      IP属地:湖南25楼2011-05-01 19:40
                      回复
                        好东西,骂是必须的


                        26楼2011-05-01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