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客栈吧 关注:707贴子:18,603
  • 6回复贴,共1

转贴关于王小波的文章供众菜籽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还木有看过他写的文字,,


1楼2006-06-08 22:46回复
    再过几天,也就是4月11日,就是作家王小波8周年忌辰。听说,4月10日开始,北京鲁迅博物馆将举办历时一个多月的“王小波生平遗迹展”,前方位呈现这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的人生履迹和思想轨迹。据悉,这个展在国内当代作家中还是头一次。有点意思我觉得。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东西是高一。那时候我还比较单纯,见了心仪的女生忍不住会心跳加快,看(课外)书也比较随意:红黄紫绿,拿到就读,古今中外,不求甚解——当然,如果作者想象力比我还次,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一天中午,太阳很大,有个流动书f贩在南边校门口(北面不让摆)摆了个摊,琼瑶呀金庸啊知音呀读者啊什么的散了一地。当时我正好路过那儿,看见前面围了一堆人,像我这种好事之徒,自然撅着屁股猫着腰蹭过去凑热闹。几分钟之后,我手上便多了一本书,八成新,无折痕,黑色封面,书名《我的精神家园》,作者署名王小波。也许你要说: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为何独独选中它?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我有一哥们,叫曾小波,是个文学青年,崇拜鲁迅巴金,每次见面,这厮老是笑嘻嘻地拍我肩膀:“哥哥又写一个长篇,看过的人都说好,估计出版不成问题,等书出来,一定送本给你——当然白送啊——嘿嘿,不过,你要是坚持付钱,我也不会反对……”——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曾小波同学的书我是连书皮都没见到,王小波的书倒是有好几个版本。 
      
        在书贩的吆喝声和旁人的推推攘攘下,我看完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多少钱啊这个?我扬了扬手中的书,书商忙里偷闲瞥了一眼,十块。说完赶紧踮脚伸头打量最外围的同学,我猜想他可能是担心有人浑水摸鱼吧。 
      
        买,还是不买,是个问题,我有点犹豫,要知道,那时候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不过二三十元。最后还是买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行文精练通畅,率真冷静幽默,一叶知秋,其他篇章即使,即使略微逊色,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经过一翻砍价,最后以8块钱成交。书贩说,再少不卖,要赔本的。我乐滋滋的交了钱,觉得自己捡了便宜——这书定价可是18啊!——现在知道,像那种书的印张、纸质以及装帧,成本最多两块钱,——更何况,它还是个盗版。 
      
        不管怎么说,那以后,我和王小波就算是认识了。 
      
        李银河说,不知道台湾李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说五百年来自己是文坛一把手,言下之意,比起李敖,其夫王小波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女士之言是非对错,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就不说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王小波的确吸引了我。最起码,他没有让我失望。 
      
        记得刚刚看完《我的精神家园》,我在武汉读职高的一个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放了几天假,打算过来看看我,问我需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前提条件是如果涉及到人民币的话金额不得超过20元,否则自己买单。我脱口而出王小波。王小波?我同学说:王小波是个什么东西? 
        王小波是个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他有个小说叫《黄金时代》,听说写得非常好(当然,其他小说也不错,不过,相对前者而言,就显得有点粗糙),我跑了几家书店,都没买到——说这话时,我还不晓得《黄金时代》得过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几天后书寄了过来——我同学临时有事来不了,但他很仗义的把书邮寄给我——我才知道,王小波被行家誉为“文坛外高手”——我想,怪不得以前没听说过他,原来是圈外的哥们——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一句老话:咬人的狗不叫。 
      
        码过字的同志都知道,把文章写得花枝招展云山雾罩不算本事,不就是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嘛,中学生练练也能像模有样;能还原生活,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并且读者喜闻乐见,那才叫真功夫!这好比艺人唱歌,你说你是实力派,那好,把CD磁带先搁一边,你来,你来清唱几句,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骝骝,让我看看你到底是金刚钻还是纸老虎。 
      
        综观当下文坛,看似平淡自然,细读趣味横生的作品还真不多,若是认真列举,相信两只手够用,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还得努力努力再努力才有望达到那种境界,——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努力不是让你努力去模仿去生搬硬套或者把别人的脑袋当自己的殖民地——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努力贴近生活。至于手法嘛,英雄所见略同,我赞成普希金的意见:越简洁越好。要紧的是真诚和真实。事物本身就很精彩,无需任何粉饰。粉饰只会对文章有害。这一点,在阅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我是深有感触:兄弟生得晚,没赶上文革,但是通过各种途径,知道那段历史是很多人的痛,提及它,不少人现在还是金刚怒目咬牙切齿——王小波是个例外,文革时期那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到了他这儿,不再是刀光剑影山雨欲来,而是娓娓道来心平气和,你这刚放松警惕,正想一带而过,那尖锐和锋利的一面却又浮出水面:什么叫无招胜有招?什么是阴阳刚柔之精?我以为这就是。 
      
        古人说:文以载道。王小波却有自己的见解:“什么是好文章?我以为,先把它写好好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也许,正是王小波这种创造理念打动了一拨年轻人——他们心甘情愿喊王老师,更有甚者明目张胆自诩其“门下走狗”,这种事在中外文坛并不多见——无庸质疑,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记得王小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希望别再热了——世事无常,如今,这种热却轮到他自己——倘若身在远方的王小波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呢?欣慰还是悲哀?叹息还是无奈?还有,还有那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所谓文坛大腕们,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正所谓死无对证,倘若,倘若我们看到某些回忆王小波的交情文章,是该相信,还是怀疑?…… 
      
        现在是春天,桃花开,杨柳摆,我打算得空去看看那个展览,毕竟,毕竟王小波曾经带给我震动和惊喜。


    2楼2006-06-08 22:47
    回复
      2025-08-24 03:12: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读王小波以前,我大约有7年时间没有看任何文学作品了。我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学中文,大概因此具有了抗体,毕业以后自然与文学作品绝缘了,以至于2000年底才知道王小波。
        我最喜欢的王小波作品是《绿毛水怪》,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对任何由荒诞情节构成的东西都有点“隔”,特别是摆明了就是虚构的荒诞:一对少男少女,因为正常而与荒谬的世界格格不入,也因此彼此亲近。因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少女成了生活在深海的“绿毛水怪”,而错过机会的少男只能在人世随波逐流。
        王小波式的爱情。
        王小波笔下的一切东西都是变形的,除了爱情。区别于传统爱情高高在上的精神境界,王小波的爱情是更纯物理上的:男女关系的交叉,并由这种交叉引发心理和生理上的自然反应。他的爱情从来不是崇高的,而是自然的、正常的。当世界的荒谬占主流的时候,这种正常就变成了不正常。爱情在更大程度上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成了一种参照物——来判断这个世界究竟荒谬到了什么程度。《革命时期的爱情》、《黄金时代》、《舅舅情人》……这种似乎格格不入的爱情比比皆是。《绿毛水怪》里的爱情则多少体现出王小波骨子里的理想化和天真:革命窒息下的诗意甚至浪漫,像是巨石下一株嫩黄的小草茎,顽强而虚弱地生长,甚至想破土而出!但王小波毕竟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知道在虚假蓬勃生长的年代,一切的真都是荒谬的,是缺乏生长空气的,因而是必须夭折的。《绿毛水怪》里的爱情因此没有得逞。
        一直在革命。
        王小波几乎所有的小说背景都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一个文人的悲哀。他实际上是触摸到了九十年代现实生活的荒谬之处,却只能把这些社会深处细微的、习以为常的因而也是根深蒂固的细节放大到那个大家都公认荒谬的年代中去。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王小波从未摆脱他的革命情结。在强大的荒谬面前,个人心底残存的一点自然和真实显得那么渺小。既然世界不可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绿毛水怪》里给出了两个自我革命的选择:A,像妖妖一样逃离这个社会,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和人类社会交叉的绝对自由的世界里——这种世界,除了小说天马行空的虚构,大约只能存在于内心;B,像陈辉一样融入世俗的大流,变得跟世界一样荒谬,仅仅在某个时候,心里深处软弱的纯真浮现那么片刻。小说封面,王小波忧郁的眼神柔软而坚定,他在另一个世界一定过得很好。而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别无选择。
        


      4楼2006-06-08 22:49
      回复
        这个月里我常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李敖,二十五号是他的七十大寿;另一个是王小波,十号是他的八周年忌日。这一老一少、一生一死到底意义何在?我想人们是最清楚不过的,他们是自由作家,是思想家,是拒绝“体制与权势的奴役”的“斗士型”知识分子。坦白点说吧,人民尊敬他们的原因,绝不只是在其知识身份,而更多的是在于其道德身份。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人”的历史似乎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政治黑暗的世纪里,“知识人”把“道义担当”自觉的纳入自己“身份意识”的时候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知识人”的“道德角色”才在我们这个民族里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勇于担当“良知”的谱系中,李敖和王小波无疑是我们时代里的佼佼者。他们的存在聚焦了中国的光和热,并因此而昭示了我们为了生活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就是——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人性、更文明的制度,在那里,我们可以在“不侵犯他们自由的基础上”自由的选择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实现西哲哈耶克所说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可以说,这一“方向性”是“五四”以来就规定了的,所谓“立人”,它指向的无非就是“人的现代性生成”。因此,所有致力于这一方向性的“知识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关注这个问题,他们或是讲学立教,或是身体力行,或是奔走国事,或是舍身求法,以不同的“人格范型”为丰富着“自由中国人”内涵与意韵。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李敖、王小波这两个个案探讨它在当代中国的“现时态生成”,当然,为了更清晰的理清他们的贡献,我们最好还是从鲁迅说起,因为他才是“斗士型”知识分子的鼻祖! 
          
           
           一 鲁迅:“我一个也不宽恕” 
          
           毫无疑问,作为作家的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可以归纳为《齐人物论》里的这一段话—— 
           “鲁迅先生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我的理由很简单,只有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如椽巨笔向国人奉献出的下层民众形象,才使得我们可以像俄罗斯人提到乞乞柯夫、拉斯科利尼柯夫、美国人提到亚哈船长、桑地亚哥老头、法国人提到纽沁根、“局外人”那样,提到我们自己的祥林嫂、阿Q和孔乙己,并坚信他们的确存在过。这是真正属于中华大地的民众形象,他们的屈辱和蒙昧,高贵和卑贱,性格和情感,都具有无可置换的中国特色,这三个在小说里最终都悲惨死去的中国百姓,恰恰具备甫一现身便进入不朽的文学伟力。鲁迅先生以自己看上去更像业余爱好者的产量而能涤讪在中国世纪文学的崇高地位,的确只能反衬出其他同行的卑微渺小。(2000年第12期,第44页)” 
           这一段话,很好的点出了鲁迅与劳苦中国的关系,底层才是鲁迅生命的根,记得学勤先生曾说过:
           “他那样肃杀的文风,我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是啊,这个绍兴老头“以老农一样的固执”狠狠地咬住了这块土地,他以“怨鬼般的纠缠”和“毒蛇般的缠绕”与他的“敌人”周旋,甚至到死前也没有放过“他们”,他说:“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从此,关于鲁迅偏激、刻薄、迫害狂的说法,就连同他那句著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一起传了开来,再加上那几个同时代无聊文人“穿帮”的人证,和吃冷饭的文学史家的所谓“文证”,鲁迅的“恶名”就被坐实了。 
        


        5楼2006-06-08 22:51
        回复
          1、中午吃饭时突然想到王小波在四月的忌日,看看,果然是四月十一日。已经7年了,而时代没有他照样在前进,依稀是混乱和嘈杂;智慧在缺席,灵魂没有守夜人,复制和机械的时代!而深刻,依然是夜晚。记得我读王小波在几年以前,先从杂文开始,然后是小说,我更爱他的杂文,都是智慧,沉着、淡定,世界的另一面在他那里一一打开,你的麻木和冷漠劈开了;你要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哪儿有问题呢?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问题,问题根植在此岸的生活和这片土地和这个传统。时代是这样在你、我、他的身上。而沉默的大多数说不出,上帝借来了王小波,他的声音淹没在时代的嘈杂中,时代还要赶着下一班呢,我站在时代的队伍中,而时代并没有留下渺小和卑微的多数人的位置,譬如一切的公共场所总是属于少数。我并不重要,王小波也不重要,也许时代没有王小波更好,前进的时代!在前进的时代中没有王小波。
                   然而,我深爱着王小波。在这样一个阴雨绵绵的中午把她表达。
                 
                 2、 王小波在时代中的地位将日见重要。为什么我要如此的不厌其烦的说到他呢?在天涯上或者在所谓的自由知识分子中间有没有王小波第二呢,我看到的多是含混的表达和词不达意;或者并不自由,用大量的名词来裹住虚弱,这是时代写手的通病,是失血的时代鲜明的特征,如果我写,我也不例外;我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思想,天马行空而切中要挈,切入到生活的本质,而不是隔靴搔痒,结果,读者感到痒还不知道痒在何处;王小波在轻松中搔到了,直指他,——我们时代最深的沉痛;幸好他不是学者,如果是,我们可爱的读者头要痛了;我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在不经意间俘虏了你,而你心甘情愿并感到巨大的阅读的快乐;他和我们总在一边。
                 
                 3、 王小波不是一个诗人,但是他更是一个有着深爱和缱绻的,更本真的诗人;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是介入,是干预,是担当;在拯救和逍遥之间,都集中在王小波一身。我仿佛看到他身后的人民和土地,我也是这遮蔽的一员;“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也想到了艾青,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可以用这首诗来献给王小波。
                 
                 4、 王小波是站在时代的边缘的表达,“我站立的位置总是时代的边缘,有时是触目惊心,有时则是麻木不仁”(张文质语),这个可以表述王小波和 当下的我。
                 
                 5、 为什么我们对爱情趋之若骛呢?只是其中有细节。听得到灵魂的击节和悸动。而时代要求我们不要去注重细节,忽视细节,就在生活中去随波;但是只有细节是有趣味的,王小波给予我们的正是细节中的真实,细节中的思想,而有趣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被统一,被集体统一,被无物之阵陷入了,陷在其中,我们甚至不觉得痛苦。我们觉得什么是真实呢?历史不过是大象的鼻子,也许鼻子都不是;博尔赫斯在事物的相似性和一成不变中看出时间的不存在,并由此引起了精神的虚无与绝望。 是啊, 时间和个人在细节中存在,但我们的当下没有了细节,人在挤压着自身,灵魂悬空;迅疾的时代,甚至表达也是快餐,一切裹胁在快餐中,管你是饥是饱,统统吃下去。然后在这样的一天中恹恹欲睡,麻木不堪,而至于腐朽。
                
                6、 我看着个人在生活中,渺小,磨灭,诗意殆尽。
                
                 7、究竟什么是诗意呢?最本真的立足便是个人的灵动与自由。而王小波代表的正是虽然渺小但却是直立的、珍贵的个人。
                
                 8、 但是在沉默中,现时代的声音失去了表达,或者说是表达的另有所图,而失去了趣味,让我们感觉到无趣和沉闷。
                
                9、马拉美说过,诗人在自己书写着自身的墓志铭。
                王小波的文字是他的墓志铭。神奇在他的世界,而时代依然乏味。


          11楼2006-06-08 22:52
          回复
            BS远山群岚.居然没看过王小波的文章。:)他视角一般,但眼光比较透彻。:


            IP属地:江西12楼2006-06-08 22:55
            回复
              作者: 爱柯楠 

              俺从来不喜欢读书,还曾经幼稚地认为自己可以写书,现在看来闭门造车的不行,阅历、见识、思想都不行,驾御文字也不行。

              8过俺自认为比较善感,适合乱弹,嘎嘎嘎嘎

              :)


              13楼2006-06-08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