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也就是4月11日,就是作家王小波8周年忌辰。听说,4月10日开始,北京鲁迅博物馆将举办历时一个多月的“王小波生平遗迹展”,前方位呈现这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的人生履迹和思想轨迹。据悉,这个展在国内当代作家中还是头一次。有点意思我觉得。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东西是高一。那时候我还比较单纯,见了心仪的女生忍不住会心跳加快,看(课外)书也比较随意:红黄紫绿,拿到就读,古今中外,不求甚解——当然,如果作者想象力比我还次,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一天中午,太阳很大,有个流动书f贩在南边校门口(北面不让摆)摆了个摊,琼瑶呀金庸啊知音呀读者啊什么的散了一地。当时我正好路过那儿,看见前面围了一堆人,像我这种好事之徒,自然撅着屁股猫着腰蹭过去凑热闹。几分钟之后,我手上便多了一本书,八成新,无折痕,黑色封面,书名《我的精神家园》,作者署名王小波。也许你要说: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为何独独选中它?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我有一哥们,叫曾小波,是个文学青年,崇拜鲁迅巴金,每次见面,这厮老是笑嘻嘻地拍我肩膀:“哥哥又写一个长篇,看过的人都说好,估计出版不成问题,等书出来,一定送本给你——当然白送啊——嘿嘿,不过,你要是坚持付钱,我也不会反对……”——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曾小波同学的书我是连书皮都没见到,王小波的书倒是有好几个版本。
在书贩的吆喝声和旁人的推推攘攘下,我看完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多少钱啊这个?我扬了扬手中的书,书商忙里偷闲瞥了一眼,十块。说完赶紧踮脚伸头打量最外围的同学,我猜想他可能是担心有人浑水摸鱼吧。
买,还是不买,是个问题,我有点犹豫,要知道,那时候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不过二三十元。最后还是买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行文精练通畅,率真冷静幽默,一叶知秋,其他篇章即使,即使略微逊色,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经过一翻砍价,最后以8块钱成交。书贩说,再少不卖,要赔本的。我乐滋滋的交了钱,觉得自己捡了便宜——这书定价可是18啊!——现在知道,像那种书的印张、纸质以及装帧,成本最多两块钱,——更何况,它还是个盗版。
不管怎么说,那以后,我和王小波就算是认识了。
李银河说,不知道台湾李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说五百年来自己是文坛一把手,言下之意,比起李敖,其夫王小波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女士之言是非对错,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就不说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王小波的确吸引了我。最起码,他没有让我失望。
记得刚刚看完《我的精神家园》,我在武汉读职高的一个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放了几天假,打算过来看看我,问我需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前提条件是如果涉及到人民币的话金额不得超过20元,否则自己买单。我脱口而出王小波。王小波?我同学说:王小波是个什么东西?
王小波是个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他有个小说叫《黄金时代》,听说写得非常好(当然,其他小说也不错,不过,相对前者而言,就显得有点粗糙),我跑了几家书店,都没买到——说这话时,我还不晓得《黄金时代》得过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几天后书寄了过来——我同学临时有事来不了,但他很仗义的把书邮寄给我——我才知道,王小波被行家誉为“文坛外高手”——我想,怪不得以前没听说过他,原来是圈外的哥们——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一句老话:咬人的狗不叫。
码过字的同志都知道,把文章写得花枝招展云山雾罩不算本事,不就是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嘛,中学生练练也能像模有样;能还原生活,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并且读者喜闻乐见,那才叫真功夫!这好比艺人唱歌,你说你是实力派,那好,把CD磁带先搁一边,你来,你来清唱几句,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骝骝,让我看看你到底是金刚钻还是纸老虎。
综观当下文坛,看似平淡自然,细读趣味横生的作品还真不多,若是认真列举,相信两只手够用,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还得努力努力再努力才有望达到那种境界,——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努力不是让你努力去模仿去生搬硬套或者把别人的脑袋当自己的殖民地——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努力贴近生活。至于手法嘛,英雄所见略同,我赞成普希金的意见:越简洁越好。要紧的是真诚和真实。事物本身就很精彩,无需任何粉饰。粉饰只会对文章有害。这一点,在阅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我是深有感触:兄弟生得晚,没赶上文革,但是通过各种途径,知道那段历史是很多人的痛,提及它,不少人现在还是金刚怒目咬牙切齿——王小波是个例外,文革时期那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到了他这儿,不再是刀光剑影山雨欲来,而是娓娓道来心平气和,你这刚放松警惕,正想一带而过,那尖锐和锋利的一面却又浮出水面:什么叫无招胜有招?什么是阴阳刚柔之精?我以为这就是。
古人说:文以载道。王小波却有自己的见解:“什么是好文章?我以为,先把它写好好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也许,正是王小波这种创造理念打动了一拨年轻人——他们心甘情愿喊王老师,更有甚者明目张胆自诩其“门下走狗”,这种事在中外文坛并不多见——无庸质疑,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记得王小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希望别再热了——世事无常,如今,这种热却轮到他自己——倘若身在远方的王小波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呢?欣慰还是悲哀?叹息还是无奈?还有,还有那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所谓文坛大腕们,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正所谓死无对证,倘若,倘若我们看到某些回忆王小波的交情文章,是该相信,还是怀疑?……
现在是春天,桃花开,杨柳摆,我打算得空去看看那个展览,毕竟,毕竟王小波曾经带给我震动和惊喜。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东西是高一。那时候我还比较单纯,见了心仪的女生忍不住会心跳加快,看(课外)书也比较随意:红黄紫绿,拿到就读,古今中外,不求甚解——当然,如果作者想象力比我还次,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一天中午,太阳很大,有个流动书f贩在南边校门口(北面不让摆)摆了个摊,琼瑶呀金庸啊知音呀读者啊什么的散了一地。当时我正好路过那儿,看见前面围了一堆人,像我这种好事之徒,自然撅着屁股猫着腰蹭过去凑热闹。几分钟之后,我手上便多了一本书,八成新,无折痕,黑色封面,书名《我的精神家园》,作者署名王小波。也许你要说: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为何独独选中它?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我有一哥们,叫曾小波,是个文学青年,崇拜鲁迅巴金,每次见面,这厮老是笑嘻嘻地拍我肩膀:“哥哥又写一个长篇,看过的人都说好,估计出版不成问题,等书出来,一定送本给你——当然白送啊——嘿嘿,不过,你要是坚持付钱,我也不会反对……”——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曾小波同学的书我是连书皮都没见到,王小波的书倒是有好几个版本。
在书贩的吆喝声和旁人的推推攘攘下,我看完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多少钱啊这个?我扬了扬手中的书,书商忙里偷闲瞥了一眼,十块。说完赶紧踮脚伸头打量最外围的同学,我猜想他可能是担心有人浑水摸鱼吧。
买,还是不买,是个问题,我有点犹豫,要知道,那时候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不过二三十元。最后还是买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行文精练通畅,率真冷静幽默,一叶知秋,其他篇章即使,即使略微逊色,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经过一翻砍价,最后以8块钱成交。书贩说,再少不卖,要赔本的。我乐滋滋的交了钱,觉得自己捡了便宜——这书定价可是18啊!——现在知道,像那种书的印张、纸质以及装帧,成本最多两块钱,——更何况,它还是个盗版。
不管怎么说,那以后,我和王小波就算是认识了。
李银河说,不知道台湾李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说五百年来自己是文坛一把手,言下之意,比起李敖,其夫王小波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女士之言是非对错,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就不说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王小波的确吸引了我。最起码,他没有让我失望。
记得刚刚看完《我的精神家园》,我在武汉读职高的一个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放了几天假,打算过来看看我,问我需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前提条件是如果涉及到人民币的话金额不得超过20元,否则自己买单。我脱口而出王小波。王小波?我同学说:王小波是个什么东西?
王小波是个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他有个小说叫《黄金时代》,听说写得非常好(当然,其他小说也不错,不过,相对前者而言,就显得有点粗糙),我跑了几家书店,都没买到——说这话时,我还不晓得《黄金时代》得过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几天后书寄了过来——我同学临时有事来不了,但他很仗义的把书邮寄给我——我才知道,王小波被行家誉为“文坛外高手”——我想,怪不得以前没听说过他,原来是圈外的哥们——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一句老话:咬人的狗不叫。
码过字的同志都知道,把文章写得花枝招展云山雾罩不算本事,不就是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嘛,中学生练练也能像模有样;能还原生活,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并且读者喜闻乐见,那才叫真功夫!这好比艺人唱歌,你说你是实力派,那好,把CD磁带先搁一边,你来,你来清唱几句,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骝骝,让我看看你到底是金刚钻还是纸老虎。
综观当下文坛,看似平淡自然,细读趣味横生的作品还真不多,若是认真列举,相信两只手够用,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还得努力努力再努力才有望达到那种境界,——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努力不是让你努力去模仿去生搬硬套或者把别人的脑袋当自己的殖民地——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努力贴近生活。至于手法嘛,英雄所见略同,我赞成普希金的意见:越简洁越好。要紧的是真诚和真实。事物本身就很精彩,无需任何粉饰。粉饰只会对文章有害。这一点,在阅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我是深有感触:兄弟生得晚,没赶上文革,但是通过各种途径,知道那段历史是很多人的痛,提及它,不少人现在还是金刚怒目咬牙切齿——王小波是个例外,文革时期那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到了他这儿,不再是刀光剑影山雨欲来,而是娓娓道来心平气和,你这刚放松警惕,正想一带而过,那尖锐和锋利的一面却又浮出水面:什么叫无招胜有招?什么是阴阳刚柔之精?我以为这就是。
古人说:文以载道。王小波却有自己的见解:“什么是好文章?我以为,先把它写好好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也许,正是王小波这种创造理念打动了一拨年轻人——他们心甘情愿喊王老师,更有甚者明目张胆自诩其“门下走狗”,这种事在中外文坛并不多见——无庸质疑,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记得王小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希望别再热了——世事无常,如今,这种热却轮到他自己——倘若身在远方的王小波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呢?欣慰还是悲哀?叹息还是无奈?还有,还有那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所谓文坛大腕们,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正所谓死无对证,倘若,倘若我们看到某些回忆王小波的交情文章,是该相信,还是怀疑?……
现在是春天,桃花开,杨柳摆,我打算得空去看看那个展览,毕竟,毕竟王小波曾经带给我震动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