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慈欣说过,最好的科幻就是在读完它之后,你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走出家门长久地仰望星空。
他的《三体》系列,却不只做到了这一点。起码对我来说,读完《三体》之后,看到的再也不是以往的那个亘古不变的星空。
那个星空,莫名变得悲壮起来。或许,对任何挣扎求存的文明来说,浩瀚的宇宙就是冷酷仙境。
那天夜里,我一直读到地球末日。
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了一种壮观的末日图景。
在这之前,是人类长达几百年的救亡图存。
也许,在崇尚碎片化的现代,只有在科幻文学里才能找到久违的史诗。因为科幻文学的舞台是宇宙,是无穷大和无穷小。
在《三体》中,刘慈欣对费米悖论做出了一种文学式的回应,这个回应就是“黑暗森林定律”。
安然地坐在家中想象太阳系的毁灭,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吧,尤其是这一切符合科学的逻辑。
在这种末日面前,你才能惊觉你处于人类共同体当中,你才能找回对人类全体的信心。
我想,这就是刘慈欣想说的话。
对末日的描写其实是一种思想实验
太阳系遭受到维度打击,整个太阳系向二维跌落,成为只有面积、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巨大平面。]他们再次细看这幅望远镜拍摄的全息图像,二维地球的主体拍得很清晰……令他们震惊的是冰冻的二维海洋——在最外侧环绕二维地球的白色冰环,他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组成冰环的颗粒,那竟是——雪花!在五十个天文单位远处看到雪花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而这些超巨型(直径大多在四千千米至五千千米之间)的雪花还在平面上平行排列,绝无重叠,更加剧了这种不真实,这似乎是一种对雪花完全图案化的艺术表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使得冰冻的二维海洋看上去像一件舞台艺术品。
——《三体Ⅲ》
晨报周刊:《三体》系列故事的舞台是宇宙。你苦心孤诣要表达出它的美来,即使是毁灭也有它的诗意。宇宙就像一个冷酷仙境。什么时候,你对宇宙拥有了这样一种宗教感情?
刘慈欣:在小时候通过科普书籍和科幻小说对宇宙的尺度有了初步了解时就有这种感觉,特别是看过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这种对宇宙的敬畏也是自己投身于科幻创作的动力之一。
晨报周刊:与其他类型小说相比,科幻小说可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视野,允许作者在更漫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宏大的宇宙视野下设置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和思考,是不是更容易使故事的发展走向悲壮的结局?
刘慈欣:宇宙的宏大确实反衬出人类自身的渺小,但这种反差不一定是悲剧,恰恰相反,它意味着宇宙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生存空间和无穷的机遇,设想一下假如人的尺度达到宇宙的十分之一大小,那他真的是没有什么更多的机会了。人类向宇宙深处的探索和扩张肯定是悲壮的,但只要保持进取心,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晨报周刊:你曾经说过,“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但比起对黑暗和灾难的想象力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力一贯贫乏”。你做过想象理想社会的尝试吗?描述未来之美比描述科学之美难在何处?
刘慈欣:比起美好的未来,黑暗和灾难显然更有戏剧性和冲击力,这也是写小说的(不只是科幻)倾向于描写黑暗和灾难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但在一些文学评论中被复杂化了。在完全理想的未来中,冲突消失了,英雄和懦夫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做为小说那既没有什么可写的也没什么可看的了。
其实在《三体》最后一部中,读者容易忽略一点:人类文明最后并没有灭绝,而是扩展到整个银河系,在一个智慧文明延续的时间尺度内,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光明由于没有过多着墨而被忽略了,读者把这部小说看成一个完全黑暗的故事,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愿以后有机会弥补。
他的《三体》系列,却不只做到了这一点。起码对我来说,读完《三体》之后,看到的再也不是以往的那个亘古不变的星空。
那个星空,莫名变得悲壮起来。或许,对任何挣扎求存的文明来说,浩瀚的宇宙就是冷酷仙境。
那天夜里,我一直读到地球末日。
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了一种壮观的末日图景。
在这之前,是人类长达几百年的救亡图存。
也许,在崇尚碎片化的现代,只有在科幻文学里才能找到久违的史诗。因为科幻文学的舞台是宇宙,是无穷大和无穷小。
在《三体》中,刘慈欣对费米悖论做出了一种文学式的回应,这个回应就是“黑暗森林定律”。
安然地坐在家中想象太阳系的毁灭,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吧,尤其是这一切符合科学的逻辑。
在这种末日面前,你才能惊觉你处于人类共同体当中,你才能找回对人类全体的信心。
我想,这就是刘慈欣想说的话。
对末日的描写其实是一种思想实验
太阳系遭受到维度打击,整个太阳系向二维跌落,成为只有面积、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巨大平面。]他们再次细看这幅望远镜拍摄的全息图像,二维地球的主体拍得很清晰……令他们震惊的是冰冻的二维海洋——在最外侧环绕二维地球的白色冰环,他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组成冰环的颗粒,那竟是——雪花!在五十个天文单位远处看到雪花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而这些超巨型(直径大多在四千千米至五千千米之间)的雪花还在平面上平行排列,绝无重叠,更加剧了这种不真实,这似乎是一种对雪花完全图案化的艺术表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使得冰冻的二维海洋看上去像一件舞台艺术品。
——《三体Ⅲ》
晨报周刊:《三体》系列故事的舞台是宇宙。你苦心孤诣要表达出它的美来,即使是毁灭也有它的诗意。宇宙就像一个冷酷仙境。什么时候,你对宇宙拥有了这样一种宗教感情?
刘慈欣:在小时候通过科普书籍和科幻小说对宇宙的尺度有了初步了解时就有这种感觉,特别是看过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这种对宇宙的敬畏也是自己投身于科幻创作的动力之一。
晨报周刊:与其他类型小说相比,科幻小说可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视野,允许作者在更漫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宏大的宇宙视野下设置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和思考,是不是更容易使故事的发展走向悲壮的结局?
刘慈欣:宇宙的宏大确实反衬出人类自身的渺小,但这种反差不一定是悲剧,恰恰相反,它意味着宇宙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生存空间和无穷的机遇,设想一下假如人的尺度达到宇宙的十分之一大小,那他真的是没有什么更多的机会了。人类向宇宙深处的探索和扩张肯定是悲壮的,但只要保持进取心,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晨报周刊:你曾经说过,“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但比起对黑暗和灾难的想象力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力一贯贫乏”。你做过想象理想社会的尝试吗?描述未来之美比描述科学之美难在何处?
刘慈欣:比起美好的未来,黑暗和灾难显然更有戏剧性和冲击力,这也是写小说的(不只是科幻)倾向于描写黑暗和灾难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但在一些文学评论中被复杂化了。在完全理想的未来中,冲突消失了,英雄和懦夫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做为小说那既没有什么可写的也没什么可看的了。
其实在《三体》最后一部中,读者容易忽略一点:人类文明最后并没有灭绝,而是扩展到整个银河系,在一个智慧文明延续的时间尺度内,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光明由于没有过多着墨而被忽略了,读者把这部小说看成一个完全黑暗的故事,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愿以后有机会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