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婚礼的话题很多。其实婚礼这个事情,本来是比较私人的事情,不过既然很多人都对传统婚礼有兴趣,不如专门开个帖子用以讨论。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关于礼
礼缘情而作,用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互的行为准则。因贵贱、尊卑、亲疏、长幼之不同,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这种一连串的表达出具体不同含义的行为,则称为礼仪。
关于传统
传统重在一个传承,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形成的社会习惯,继承传统即要“慎终追远”。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行为,制定规章制度用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其实礼乐都是社会政治行为,儒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学。至于周公所作礼乐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但推测也未必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应是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整理而来,我认为,周公制礼作乐的关键不在于重新制定礼仪的内容,而在于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礼仪有所区分。
关于宋朱子等人重订礼仪
其实历朝历代的礼仪都会根据周礼以及前朝礼仪进行一些斟酌损益。宋代的情形大概类似于现在,周礼所载礼仪多数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好古之士重订礼仪,然而却参差不齐。引一段《朱子家礼》中序言: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朱子家礼是如何制定,是“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不可变者,而稍加损益于其间”,用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很多人会以朱子家礼这事来证明现代修改礼仪的正当性,其实不然。朱子的改,是传承在先,损益在后,与一些人出发点就是要自己设计礼仪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代复兴礼仪的误区
中国传统礼仪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大部分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礼为研究课题的学者,一类是致力于汉文化复兴的同胞。对于传统礼仪的复兴,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
一类认为应以历史和考古的严谨态度去对待,丝毫不可以改动,甚至连任何一个器具都不能有差错。对于这些人的学问和严谨我非常佩服,但是这是做学问的态度,无法加以实践。
一类则是倾向于改。一定要改,不改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一定要改到跟现代社会相吻合。你看,现在的建筑、器物都已经不能复原了,已经不是纯粹的符合记载了,既然已经都这样了,索性就都改了吧。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礼应认清本末,分清主次,需要抓住本质,而细节如果不能满足,可以考虑修改或替代方案。朱子对本句注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所以,这句话绝不是对礼仪进行任何改动都可以通用的“挡箭牌”。如果通用,那么就会有“婚礼婚礼,振祭云乎哉?”“婚礼婚礼,合卺云乎哉?”“婚礼婚礼,汉服云哉?”那么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不伦不类,干脆直接穿婚纱,去教堂好了。
更有甚者,不仅仅是以古礼为蓝本,进行过渡删改,而是干脆自创一个框架,拿一些代表传统的东西往里面塞。这样出来的东西,要说不传统吧,倒的确内容都是跟传统有关;说是传统吧,分明又是自创,哪有一点传统的影子?这就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以目前汉服来类比礼仪,然而我看来,汉服的规范性相对礼仪好了很多。虽然汉服到目前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款式,但至少大家在从头到脚的搭配上都能统一,而礼仪相对来说则很混乱,如果以汉服来比,就好比一个人上穿曲裾袍,下着马面裙,肩上披一条披帛,头上再戴一顶男子的巾。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关于礼
礼缘情而作,用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互的行为准则。因贵贱、尊卑、亲疏、长幼之不同,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这种一连串的表达出具体不同含义的行为,则称为礼仪。
关于传统
传统重在一个传承,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形成的社会习惯,继承传统即要“慎终追远”。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行为,制定规章制度用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其实礼乐都是社会政治行为,儒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学。至于周公所作礼乐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但推测也未必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应是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整理而来,我认为,周公制礼作乐的关键不在于重新制定礼仪的内容,而在于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礼仪有所区分。
关于宋朱子等人重订礼仪
其实历朝历代的礼仪都会根据周礼以及前朝礼仪进行一些斟酌损益。宋代的情形大概类似于现在,周礼所载礼仪多数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好古之士重订礼仪,然而却参差不齐。引一段《朱子家礼》中序言: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朱子家礼是如何制定,是“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不可变者,而稍加损益于其间”,用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很多人会以朱子家礼这事来证明现代修改礼仪的正当性,其实不然。朱子的改,是传承在先,损益在后,与一些人出发点就是要自己设计礼仪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代复兴礼仪的误区
中国传统礼仪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大部分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礼为研究课题的学者,一类是致力于汉文化复兴的同胞。对于传统礼仪的复兴,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
一类认为应以历史和考古的严谨态度去对待,丝毫不可以改动,甚至连任何一个器具都不能有差错。对于这些人的学问和严谨我非常佩服,但是这是做学问的态度,无法加以实践。
一类则是倾向于改。一定要改,不改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一定要改到跟现代社会相吻合。你看,现在的建筑、器物都已经不能复原了,已经不是纯粹的符合记载了,既然已经都这样了,索性就都改了吧。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礼应认清本末,分清主次,需要抓住本质,而细节如果不能满足,可以考虑修改或替代方案。朱子对本句注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所以,这句话绝不是对礼仪进行任何改动都可以通用的“挡箭牌”。如果通用,那么就会有“婚礼婚礼,振祭云乎哉?”“婚礼婚礼,合卺云乎哉?”“婚礼婚礼,汉服云哉?”那么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不伦不类,干脆直接穿婚纱,去教堂好了。
更有甚者,不仅仅是以古礼为蓝本,进行过渡删改,而是干脆自创一个框架,拿一些代表传统的东西往里面塞。这样出来的东西,要说不传统吧,倒的确内容都是跟传统有关;说是传统吧,分明又是自创,哪有一点传统的影子?这就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以目前汉服来类比礼仪,然而我看来,汉服的规范性相对礼仪好了很多。虽然汉服到目前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款式,但至少大家在从头到脚的搭配上都能统一,而礼仪相对来说则很混乱,如果以汉服来比,就好比一个人上穿曲裾袍,下着马面裙,肩上披一条披帛,头上再戴一顶男子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