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北京吧 关注:39,483贴子:337,066
  • 14回复贴,共1

传统婚礼之我见——欢迎大家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关于婚礼的话题很多。其实婚礼这个事情,本来是比较私人的事情,不过既然很多人都对传统婚礼有兴趣,不如专门开个帖子用以讨论。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关于礼
    礼缘情而作,用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互的行为准则。因贵贱、尊卑、亲疏、长幼之不同,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这种一连串的表达出具体不同含义的行为,则称为礼仪。
关于传统
    传统重在一个传承,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形成的社会习惯,继承传统即要“慎终追远”。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行为,制定规章制度用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其实礼乐都是社会政治行为,儒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学。至于周公所作礼乐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但推测也未必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应是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整理而来,我认为,周公制礼作乐的关键不在于重新制定礼仪的内容,而在于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礼仪有所区分。
关于宋朱子等人重订礼仪
    其实历朝历代的礼仪都会根据周礼以及前朝礼仪进行一些斟酌损益。宋代的情形大概类似于现在,周礼所载礼仪多数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好古之士重订礼仪,然而却参差不齐。引一段《朱子家礼》中序言: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朱子家礼是如何制定,是“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不可变者,而稍加损益于其间”,用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很多人会以朱子家礼这事来证明现代修改礼仪的正当性,其实不然。朱子的改,是传承在先,损益在后,与一些人出发点就是要自己设计礼仪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代复兴礼仪的误区
    中国传统礼仪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大部分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礼为研究课题的学者,一类是致力于汉文化复兴的同胞。对于传统礼仪的复兴,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
    一类认为应以历史和考古的严谨态度去对待,丝毫不可以改动,甚至连任何一个器具都不能有差错。对于这些人的学问和严谨我非常佩服,但是这是做学问的态度,无法加以实践。
    一类则是倾向于改。一定要改,不改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一定要改到跟现代社会相吻合。你看,现在的建筑、器物都已经不能复原了,已经不是纯粹的符合记载了,既然已经都这样了,索性就都改了吧。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礼应认清本末,分清主次,需要抓住本质,而细节如果不能满足,可以考虑修改或替代方案。朱子对本句注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所以,这句话绝不是对礼仪进行任何改动都可以通用的“挡箭牌”。如果通用,那么就会有“婚礼婚礼,振祭云乎哉?”“婚礼婚礼,合卺云乎哉?”“婚礼婚礼,汉服云哉?”那么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不伦不类,干脆直接穿婚纱,去教堂好了。
    更有甚者,不仅仅是以古礼为蓝本,进行过渡删改,而是干脆自创一个框架,拿一些代表传统的东西往里面塞。这样出来的东西,要说不传统吧,倒的确内容都是跟传统有关;说是传统吧,分明又是自创,哪有一点传统的影子?这就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以目前汉服来类比礼仪,然而我看来,汉服的规范性相对礼仪好了很多。虽然汉服到目前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款式,但至少大家在从头到脚的搭配上都能统一,而礼仪相对来说则很混乱,如果以汉服来比,就好比一个人上穿曲裾袍,下着马面裙,肩上披一条披帛,头上再戴一顶男子的巾。



IP属地:浙江1楼2011-04-13 17:22回复
    中国传统婚礼的意义
         《周礼》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中国传统的婚礼,并非只是夫妇二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是对整个宗族的继承和延续。所以才会看到,亲迎之前、之后都会有告庙的环节。从这个层面上看,现代的中国婚礼,其实意义与古时并没有太大差异,无非是上敬父母,下传香火,夫妇之间互相扶持。
         在另一篇帖子里提到,我参加一个同学在教堂的婚礼,牧师详细解释了婚礼的意义。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1,婚礼是与父母的告别,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从此夫妇两人同舟共济。
         2,妻子是丈夫的配偶,妻子则不能称丈夫为配偶。妻子要认清自己作为配角的本分,丈夫是船长,妻子是船员。
         我不大了解西方尤其是基督教的婚礼,然而这一次却给我很大的震撼,主要也有两点:
         1,中西方婚礼含义果然区别很大。中国(整个东亚)强调宗族观念,这在西方是很淡薄的。
         2,在如此讲究男女平等的时代,基督教仍然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妻子是配偶,是配角”这样的观念。在这里我对内容不置可否,只是感慨这种原则性的坚持。反观汉服圈乃至整个汉文化圈内,往往畏首畏尾,凡是认为传统与现代不吻合的地方,马上就要向现代妥协,这是怎样的一种无信仰的自卑。
    


    IP属地:浙江2楼2011-04-13 17:51
    回复
      2025-08-20 01:4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六礼离我们有多远?
          有人说传统婚礼“三书六礼”很复杂,然而,六礼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我们先来看下六礼的解释【仅用白话简略释义,参考彭林老师解释】。
          纳采:后世称为"提亲",采是采择、选择的意思
          问名:询问女子母亲的姓氏,询问女子的生辰,用于占卜
          纳吉:问名以后进行占卜,如占卜为吉则派使者去女方家通报
          纳徴:相当于后世的订婚,征是成的意思,双方的婚姻关系由此确定,纳徴时男方需要送上聘礼
          请期:男家通过占卜选定了婚期,为了表示对女家的尊重,派使者到女家,请求指定婚期
          亲迎:男子到女方家亲自迎接新娘,并举行婚礼
          在我了解的同学、同事以及我的家乡,提亲、下聘、定亲,这些到现在都一直保留,而通过八字占卜结婚日期,在一些地方也仍然有存留。即使亲迎当天行西式婚礼的人,也可能在之前已经经过了提亲、下聘、定亲的环节。这么看,六礼一直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消失。
          当然也并非没有改变,无论《礼记》、《仪礼》还是《朱子家礼》中,家庙是六礼中一个不可或缺存在,而现代家庭多数没有家庙,告庙这个重要的环节在现代遗留风俗中已经不存在了。即便如此,现在仍然会通知亲戚前来参与这些环节,也算是宗族观念的一些残留。


      IP属地:浙江3楼2011-04-13 19:10
      回复
        回复:3楼
        我的家乡,娶妇之后都要上坟,告知先人,这应当就是“告庙”的遗存。


        IP属地:北京4楼2011-04-13 21:00
        回复
          将要行礼的李大妈突然觉得压力很大……
          其实在李大妈看来,现代婚礼的主要目的是:秀恩爱……昭告天下你从此有主了神马的……所以才会有比较流行的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唱情歌之类的环节……


          IP属地:北京5楼2011-04-13 21:14
          回复
            回复:4楼
            还需要等过百天才可以去~


            6楼2011-04-13 22:39
            回复
              现代复兴礼仪的误区
                   中国传统礼仪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大部分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礼为研究课题的学者,一类是致力于汉文化复兴的同胞。对于传统礼仪的复兴,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
                   一类认为应以历史和考古的严谨态度去对待,丝毫不可以改动,甚至连任何一个器具都不能有差错。对于这些人的学问和严谨我非常佩服,但是这是做学问的态度,无法加以实践。
                   一类则是倾向于改。一定要改,不改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一定要改到跟现代社会相吻合。你看,现在的建筑、器物都已经不能复原了,已经不是纯粹的符合记载了,既然已经都这样了,索性就都改了吧
              很心痛 日本京都的艺妓文化和汉文化一样 只是她们选择了前者 严格坚守传统 我们选择了后者 可惜啊 不多说了 会被和谐呃。。。 


              7楼2011-04-13 22:57
              回复
                发这些话的应该是周蜀黍吧。鄙视你这穿谟姐马甲的


                IP属地:河北8楼2011-04-13 23:19
                回复
                  2025-08-20 01:3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8楼
                  小受你显然不够了解这俩……以某禽兽的风格不会把帖子写成这样的……


                  IP属地:北京9楼2011-04-13 23:32
                  回复
                    回复:9楼
                    求解,某XX的风格是怎样写帖子的?


                    IP属地:河北10楼2011-04-13 23:47
                    回复
                      回复:9楼
                      银匠了解我……嘿嘿……
                      其实还有很多感想,明天继续写


                      IP属地:浙江11楼2011-04-13 23:55
                      回复
                        回复:3楼
                        问名者,同姓百年不昏之谓。此亦礼义。纳徴于宋明,申于乡老,告于衙门,与今人领证无异。男方领,但告女方,并给予凭证。


                        12楼2011-04-14 00:08
                        回复
                          回复:10楼
                          与嘉通常不考虑啥叫委婉,都是很不给面子地说实话,这个可以参考之前两个有关婚礼的帖子的回复。
                          并且,涉及到很认真的讨论的时候,他的行文风格和用词就会变得让本大妈觉得自己是文盲。这些可以参见楼上……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4-14 00:19
                          回复
                            受儿啊~这么温柔体贴、条理清晰、注意给人留面子、还能考虑到大家阅读水平的,肯定是谟姐啦~ 亏俺上回还把周蜀黍火药味很重的那张帖子丢去控弦司去让你们围观咧~


                            IP属地:北京14楼2011-04-14 07:32
                            回复
                              2025-08-20 01:2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跟一个,此贴必火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4-14 0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