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吧 关注:103,829贴子:819,393
  • 0回复贴,共1

抄书

收藏回复

很多时候我们看古代故事,觉得匪夷所思,文人清谈也好僧人辩经也罢,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似乎自己学过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不是夸张,真正博学之人,学问不是在书架上,也不是在百度上,而是在心中。后世随着印刷术的流行与进步,书籍逐渐走下神坛,但传统的治学精神还一直香火延续,学什么东西是一回事,治学的态度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一直到民国时期,三十年代前后那一批成名学者,是从旧时代走过来放眼望世界的最早一批人,他们接受地思想与现代学者接受的思想已经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当代却很难再出当年那样一批大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根基不同,包括曾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鲁迅先生在内,那一批人早年治学的根基太扎实了。
上面这段是小说《灵山》里的一些话语,这些所谓“大师”,研究学问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一是态度相当的严谨,其二就是方法,他们那个时候书,是要抄的,不像我们,word一打开,Ctrl+C   和Ctrl+V   就有了,或者花个几十块买本,也行,那个时候都是抄的啊,一边抄,手眼心一起到,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现在都还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叫李宗红,鼓励我们摘抄,写日记,这两个良好的习惯,我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现在可能要重拾起来了,呵呵,
      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觉得也比较受用,手拿一根自动铅笔,可以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想法,因为对某些词句,在那一刹那产生的共鸣是在后来的时间没法回忆起来的,想起来,就要记下来,这是个好习惯。
     抄完了一部《金刚经》,恩,《道德经》《论语》《法华经》《弟子规》啥的都可以抄抄,嘿嘿。会收获到很多滴。
       你可以说,现在社会科技这么发达了,哪里还用那么麻烦,就像以前我妈说她那个年代多么多么苦,我却说,拿现在跟以前比较,没啥可比性,现在我却不这么认为了。那种不忘苦难的精神,不能丢。
       很多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无法替你感受,替你做。


1楼2011-04-12 12: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