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痛心:曾经一度的枯萎
在科尔沁荒漠,向海却是一片诱人的绿洲。1991年,导演程捷拍摄了一部反映向海原生态的风光纪录片《家在向海》。用散文诗的笔调描述了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依恋。2001年,当程捷导演把镜头再次对准向海,拍摄《再回向海》时,人们从画面中看到了向海的凋零和枯萎。
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逐年减少,向海自然保护区年平均降水不足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2007年只有194.4毫米。干旱程度加剧,自然补充水源断绝,是向海湿地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由于湿地补充水源渐近枯竭。湖泊水位降至不足1米,泡、沼大部分干涸。2001年,笔者曾去向海实地查看湿地萎缩情况。接待的向海朋友带我踏查了许多个干涸龟裂的泡子。那种感觉至今想来仍然痛心。自1998年嫩江流域大洪水过后,向海上游的洮儿河与霍林河相继断流,造成向海水源补给不足,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湿地萎缩,泡、沼干枯,草地退化,珍稀的蒙古黄榆大片死亡,禽类、动物类数量减少,许多珍稀动植物面临灭绝。向海保护区干旱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方已经出现了沙化、盐碱化、荒漠化。
除了连年干旱少雨外,科尔沁的大风也是草原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重要催化剂。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向海地方长期以来就有放牧牛羊的传统,近些年山羊绒市场价格走高,绒山羊数量猛增。这对保护区内天然林和草原植被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湿地周边和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开垦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超限度的垦殖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向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向海湿地生态恶化严重地影响着局地气候,2001年4月7日,吉林省西部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黄沙弥漫经久不息。2004年春季吉林省西部地区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农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说法,然而2004年大旱超过了农历五月十三,为历史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