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150贴子:10,063,818

回复: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36楼
不知道你在质问谁,怎么拿你自己的推论跟老高比起来了,真是荒谬,再怎么高明的推论,也只是推论,上升不到作者原著的层次上去,所以你所谓宝钗被迫嫁人,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46楼2011-03-30 21:34
回复
    回复:33楼
    用你的话反问你,难不成你会读心术,知道宝钗做这件事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才来这里YY着说这些?


    47楼2011-03-30 21:35
    回复
      2025-08-06 01:50: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每个人看红楼,每次看红楼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想法。。


      48楼2011-03-30 21:39
      回复
        回复:41楼
        书中诸多描写,我比较喜欢宝钗小恙梨香院时,宝黛钗和姨妈一起吃饭,宝钗对黛玉的一拧,心里不禁在想,宝钗这一拧到底用了多大的力,呵呵,此是题外话。
        梦兆绛芸轩这一节,我想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笔,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出宝玉的那一句不知是醒着还是梦着的一句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再看那画面,宝玉随便的睡在床上,宝钗就坐在床边绣着宝玉的肚兜……别说黛玉看见了要笑,任谁看见了都不免心生猜测吧……宝钗不顾这些嫌疑,为什么?她心中没有男女之情么?她是圣人怎的?她自己劝黛玉时都说,自己小时侯看过的杂书,应该比黛玉多很多呢吧……又把封建的所谓正统思想天天挂在口边,她会不晓得今天这样做的不妥么?是啊,是袭人推波助了一把澜,可也要宝钗情愿,不然,她袭人有天大的本领,怕也难将宝姐姐留在宝玉卧室绣花……
        宝姐姐心里爱着宝玉,这又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愿正视呢,把挨打送药说成是亲戚朋友间的情分,把脸红解释成什么?梦兆这回目中就有“绣鸳鸯”三个字,实际上宝姐姐是在绣花瓣……作者为什么要用“鸳鸯”?是作者糊涂了么?“不留神坐在了床边”一时不留神或许有之,绣了好久仍不留神,就有点儿2了吧……


        50楼2011-03-30 21:50
        回复
          回复:49楼
          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妹妹了……姐姐在哪里?
          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这一句是黛玉灰心之语,何曾见宝玉忘过黛玉一时?


          51楼2011-03-30 21:51
          回复
            你好可笑啊,那一句“也只有黛玉,袭人是同死同归的”这一句怎么解?你竟然出来真假黛玉,人家黛玉姓林,不姓甄也不姓贾,我看你是幻想过头了


            53楼2011-03-30 22:05
            回复
              黛玉葬花时,宝玉想到的可不仅仅是美丽的女儿们,他想到的人生的大幻灭,因此恸倒在山石之上,你只提钗湘,是太狭隘了


              54楼2011-03-30 22:06
              回复
                这正是“薛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薛家所(一贴五毛)豢养,其实是属于四大家族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像黛玉舞铲阶级)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四大家族证据。即使薛家不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IP属地:河北56楼2011-03-30 22:11
                回复
                  2025-08-06 01:44: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55楼
                  何以证明呢?
                  你道仙草是谁?除去黛玉,还有谁当得起?潇湘妃子洒泪成班,便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算偿还得过了……


                  57楼2011-03-30 22:12
                  回复
                    晕,睡觉去了…………


                    58楼2011-03-30 2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