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挽尊。。。话说这个创意真是不错
http://tieba.baidu.com/f?kz=116355811曹操召华佗立即随军的命令传到许都被扣,华佗并不知晓,致使他落了一个“抗旨”的罪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为了防备荆州刘表偷袭后方,令尚书令荀彧、主簿司马懿辅佐世子曹丕留守许都。曹操大军行至无终(今天津蓟县),司空军祭酒郭嘉患病,加之曹操的头疼病时有发作,便立即下令召华佗火速赶往前线。正当军令传到许都之时,司马懿刚出生的儿子司马师患上了眼瘤重疾,许都无良医,亟待请休假在谯的华佗为其诊治。曹丕接到曹操召华佗的命令之后,认为千里传书,往返费时,各地自有良医,远水不解近渴,就把命令扣了下来,支持司马懿请华佗为其儿子治眼疾。华佗妙手回春,顺利地为司马师实施了摘除眼瘤的手术。司马懿留华佗观察月余,待儿子病情稳定之后才把华佗送回家。一向办事认真的荀彧,一来不知郭嘉病情严重,二来明白曹丕与司马懿的交情,于是就听之任之,上下封锁了曹操召华佗的命令。华佗根本不知被召,故被杀实在冤枉。关于华佗的死因,《三国志·华佗传》写得明明白白,唯独华佗为司马师治眼疾之案没有记录。这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为蜀官,归晋后出任著作郎。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华佗为司马师治眼疾而延误北上为郭嘉治病被曹操所杀,涉及晋朝先皇之事,就只好不录不取。只有《晋书·宣帝纪》把华佗为司马师治眼疾之事如实记录了下来。
作为一个理性的政治家,曹操杀人大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可能不顾及杀人的后果。他杀某些人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相比其负面影响,是有政治收获的。曹操多疑的个性与他的政治理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一些人成为不应该的牺牲品,使曹操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与名誉代价。华佗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这也是曹操在历史上常被丑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这说明了曹操和郭嘉的感情啊!!!
也是曹操最后杀华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