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人物之——萧峰
作者:张天师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3
我不敢说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我只敢说这个世界曾经有什么。
——曾经有英雄
英雄这一条件在我的心目中很简单,能够成为作为人的自己就足够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从来都不是绝对自由的,于是那些有勇气从夹逼的恐惧中屹立不到的人真正值得我们敬佩。
一直很喜欢萧峰,他一生的悲剧。国于国的矛盾是他不能选的,出身的父母是他不能选的,从小背负着的历历血债是他不能选的,命运的丢给他的只有那些林散迷离沉重尖利的选择。时代中的萧峰是有过的,聚贤庄一役不顾江湖中多年的情谊仅因一时兴起而搞得血横满地其罪一,这是他对不起汉人的地方。作为南院大王不断阻碍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还拿刀威胁国君。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其罪二,这是他对不起辽人的地方。迷失在国家民族的分岔路口中的萧峰当面对时代要求他做选择时是软弱无力的,不断的逃避不断的摇摆。种种的种种,伤痕累累底下孤独羸弱的灵魂吗?
可是萧峰毕竟本不会是一个软弱的人,萧峰怎会是一个软弱的人!社会时代这浓雾没有能够遮蔽住英雄的锋芒。在聚贤庄他所有的正义善良焦距点是阿朱身上,一个孤立无援的女子,一个没有深交的女子,一个没有自己可怜的女子。是为了一口气,一口回归人之尊严之气,善良和正义选择了它们的落脚点。对立者眼中的自己仅是一个杀父灭师之徒,早已不复为人,萧峰不愿意他人这样的溅贬,萧峰要世人知道他依然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真正的人。于是,那些倔强那些执著那些尊严那些隐忍化作了畅快淋漓的剑锋,为保卫一个弱者而挥起。鲜血已无所谓,宋辽已无所谓,人们看到的是为作为自己而战斗着的人,那时的萧峰是光彩熠熠的。萧峰心目中的正义从头到尾都是明确的,虽没有“为生民而请命,为天地而立心”那么非凡,却也是满含仁慈之心能够想及他人的。当他为辽王夺回江山时想的固然不是建功立业,也绝不会是为家国民族安定这类对恬泊之人遥不可及的事,仅仅是想停止眼前这场血淋淋的杀戮罢了。于是,有了不适宜政治家的慈悲,于是有了抉择路上一次次的犹豫,有了犯上忤逆的决心。这一生中,萧峰即不属于宋国也不属于辽国,他牵挂的仅是这片苍茫大地上和他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们。
一个分不清国家和民族的人一个超越国家和民族的人注定是悲哀的,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存来对抗时代加之于每个人身上的压迫,硬生生的为自己撕开一道裂缝,头破血流。这样一种执着不苟和英雄气概使金庸笔下任何大侠都不会具备的。面对时代和社会,令狐冲是一味的无可奈何,张无忌是一味的逃避,杨过是愤世嫉俗有余,奋起反抗不足,郭靖是因为智商不够,小时候基础教育扎实而感觉不到有矛盾。在这一点上,萧峰的气魄和勇气使之当之无愧的成为金庸群侠中的第一人。为了正义人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东西中原正派的武林人士都做到了,但若要他们在万人唾弃中去坚持自己的正义,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他们是迷失自己的,他们的正义当遇到英雄时是禁不起打量的,这种正义仅是一种依赖,对于群体的依赖。他们迟迟没有胆量去寻找自己的内容,在这里他们是怯懦的,反反复复寻找着大多数的强大一方的庇护,事实上,他们承担不起背离群体的恐惧,哪怕为了正义也做不到(雁门关一役的讳莫如深便是明证)。那些被社会所迷惑的人在英雄面前毫无抵抗的黯然失色了。
萧峰的悲剧面前,可以忘记生命中的孤独寂寞沉郁悲愤,可以忘记失去一个爱人和爱人失去自己的忧郁,却不能忘记命运加之于一个人身上沉甸甸的分量。
作者:张天师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3
我不敢说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我只敢说这个世界曾经有什么。
——曾经有英雄
英雄这一条件在我的心目中很简单,能够成为作为人的自己就足够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从来都不是绝对自由的,于是那些有勇气从夹逼的恐惧中屹立不到的人真正值得我们敬佩。
一直很喜欢萧峰,他一生的悲剧。国于国的矛盾是他不能选的,出身的父母是他不能选的,从小背负着的历历血债是他不能选的,命运的丢给他的只有那些林散迷离沉重尖利的选择。时代中的萧峰是有过的,聚贤庄一役不顾江湖中多年的情谊仅因一时兴起而搞得血横满地其罪一,这是他对不起汉人的地方。作为南院大王不断阻碍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还拿刀威胁国君。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其罪二,这是他对不起辽人的地方。迷失在国家民族的分岔路口中的萧峰当面对时代要求他做选择时是软弱无力的,不断的逃避不断的摇摆。种种的种种,伤痕累累底下孤独羸弱的灵魂吗?
可是萧峰毕竟本不会是一个软弱的人,萧峰怎会是一个软弱的人!社会时代这浓雾没有能够遮蔽住英雄的锋芒。在聚贤庄他所有的正义善良焦距点是阿朱身上,一个孤立无援的女子,一个没有深交的女子,一个没有自己可怜的女子。是为了一口气,一口回归人之尊严之气,善良和正义选择了它们的落脚点。对立者眼中的自己仅是一个杀父灭师之徒,早已不复为人,萧峰不愿意他人这样的溅贬,萧峰要世人知道他依然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真正的人。于是,那些倔强那些执著那些尊严那些隐忍化作了畅快淋漓的剑锋,为保卫一个弱者而挥起。鲜血已无所谓,宋辽已无所谓,人们看到的是为作为自己而战斗着的人,那时的萧峰是光彩熠熠的。萧峰心目中的正义从头到尾都是明确的,虽没有“为生民而请命,为天地而立心”那么非凡,却也是满含仁慈之心能够想及他人的。当他为辽王夺回江山时想的固然不是建功立业,也绝不会是为家国民族安定这类对恬泊之人遥不可及的事,仅仅是想停止眼前这场血淋淋的杀戮罢了。于是,有了不适宜政治家的慈悲,于是有了抉择路上一次次的犹豫,有了犯上忤逆的决心。这一生中,萧峰即不属于宋国也不属于辽国,他牵挂的仅是这片苍茫大地上和他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们。
一个分不清国家和民族的人一个超越国家和民族的人注定是悲哀的,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存来对抗时代加之于每个人身上的压迫,硬生生的为自己撕开一道裂缝,头破血流。这样一种执着不苟和英雄气概使金庸笔下任何大侠都不会具备的。面对时代和社会,令狐冲是一味的无可奈何,张无忌是一味的逃避,杨过是愤世嫉俗有余,奋起反抗不足,郭靖是因为智商不够,小时候基础教育扎实而感觉不到有矛盾。在这一点上,萧峰的气魄和勇气使之当之无愧的成为金庸群侠中的第一人。为了正义人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东西中原正派的武林人士都做到了,但若要他们在万人唾弃中去坚持自己的正义,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他们是迷失自己的,他们的正义当遇到英雄时是禁不起打量的,这种正义仅是一种依赖,对于群体的依赖。他们迟迟没有胆量去寻找自己的内容,在这里他们是怯懦的,反反复复寻找着大多数的强大一方的庇护,事实上,他们承担不起背离群体的恐惧,哪怕为了正义也做不到(雁门关一役的讳莫如深便是明证)。那些被社会所迷惑的人在英雄面前毫无抵抗的黯然失色了。
萧峰的悲剧面前,可以忘记生命中的孤独寂寞沉郁悲愤,可以忘记失去一个爱人和爱人失去自己的忧郁,却不能忘记命运加之于一个人身上沉甸甸的分量。